金匮要略医典原文解析: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选段
本文解析东汉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核心篇章,展现中医辨证论治体系雏形。读者将理解脏腑经络学说在临床中的实际运用,把握"治未病"思想精髓。
原文
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》
汉·张仲景
问曰:上工治未病,何也?
师曰:夫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。
四季脾王不受邪,即勿补之。
中工不晓相传,见肝之病,不解实脾,惟治肝也。
译文
学生问:高明医生治疗未发生的疾病,道理何在?
老师答:所谓治未病,如见肝病发作,预知将影响脾脏,就应先调补脾脏。
若遇脾脏功能旺盛的季节,不必额外补益。
普通医生不懂疾病传变规律,见到肝病就只治疗肝脏。
注释
"上工":上古对医术精湛者的尊称,读作shàng gōng。
"实脾":充实脾脏功能,中医五行理论中"土(脾)能制水(肾)"的具体运用。
"四季脾王":王通"旺",指季夏(农历六月)脾经气机最盛之时。
理论溯源:继承《黄帝内经》"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"思想,将预防医学具体化。
创作背景
东汉建安年间疫病横行,张仲景宗族二百余人十年间死亡三分之二。作者结合临床实践,在《伤寒杂病论》基础上提炼出金匮篇章,确立"六经辨证"体系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问答体例,师徒对话形式增强说理效果。
2. 语言特色:善用对比手法,"上工"与"中工"的差异凸显预防医学价值。
3. 思想内核:建立"既病防变"治疗观,体现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结合。
4. 历史价值:奠定中医临床诊疗规范,影响后世《千金方》等医籍编撰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段经文以简驭繁地揭示了中医理论精髓。通过肝脾传变的典型案例,将抽象的五行生克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诊疗规范。"当先实脾"四字,既包含对疾病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,也显示出阻断病势的前瞻思维。张仲景将《内经》理论临床化的智慧,在此得到完美呈现。
范文二
文本中"四季脾王"的补充说明尤见匠心。这不仅体现天人相应观念,更暗含过度治疗的警示。作者在强调预防的同时,仍恪守"辨证论治"原则,反对机械套用理论。这种平衡把握,正是仲景学说历经千年仍具生命力的关键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核心概念:治未病、五行传变、虚实补泻
2. 关键术语:上工(shàng gōng)、实脾(shí pí)、脾王(pí wàng)
3. 理论体系:脏腑相关学说、四季养生理论
4. 历史地位:我国现存最早论述杂病治疗的专篇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上工:__________
(2)实脾:__________
答案:
(1)医术高明的医生
(2)调补脾脏功能
二、主旨理解
问:本文阐述的主要治疗原则是什么?
答:强调在疾病未加重前进行干预,根据脏腑生克关系实施预防性治疗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金匮要略》与《黄帝内经》预防医学思想的异同
答案:同:均主张治未病;异:《内经》侧重理论阐述,《金匮》提供具体诊疗方案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"的医学价值
答:建立疾病传变预测模型,将五行理论转化为临床决策依据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现代医学谈"治未病"思想的现实意义
答案示例:预防医学、慢病管理等现代医疗理念,与仲景学说有深刻共鸣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