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心经完整版佛经原文

心经完整版佛经原文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19

心经完整版佛经原文

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是佛教经典中最短小精悍的经文之一,浓缩了大乘佛教的核心智慧。本文将呈现完整原文、白话译文、详细注释,并解析其哲学内涵与文学价值。

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 唐·玄奘译

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

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

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。

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。

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

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。

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
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
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

白话译文

观世音菩萨在深入修行般若智慧时,洞见五蕴(色受想行识)的本质皆空,从而超脱一切苦难。

舍利弗啊,物质现象与空性没有差别,空性与物质现象也没有差别,物质就是空,空就是物质,感受、思想、行为、意识也是如此。

舍利弗,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空相,没有生灭、垢净、增减之分。

因此在空性中没有物质,没有感受、思想、行为、意识,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,没有视觉的领域,直至没有意识的领域。

没有无明烦恼,也没有无明的灭尽,直至没有老死,也没有老死的灭尽。

没有苦的聚集与灭除之道,没有智慧也没有获得。

因为无所得,菩萨依般若智慧,内心没有牵挂障碍。

没有牵挂障碍,就没有恐惧,远离颠倒妄想,达到最终解脱。

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诸佛,都依般若智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

所以般若波罗蜜多是伟大的神咒、光明的咒语、至高无上的咒语、无与伦比的咒语,能消除一切痛苦,真实不虚。

因此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咒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

注释

【般若波罗蜜多】梵语Prajñāpāramitā的音译,意为"智慧到彼岸"。

【五蕴】指构成生命的五种要素:色(物质)、受(感受)、想(思想)、行(行为)、识(意识)。

【空】佛教核心概念,指现象没有固定不变的独立自性。

【舍利子】即舍利弗,佛陀十大弟子之一,智慧第一。

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】梵语Anuttara-samyak-saṃbodhi,意为无上正等正觉。

【咒】梵语Mantra的音译,具有特殊力量的密语。

创作背景

《心经》源于印度大乘佛教初期,约公元1世纪形成。玄奘大师于贞观三年(629年)西行求法,在印度那烂陀寺学习期间获得此经梵本,归国后译出。当时唐朝佛教发展蓬勃,玄奘希望通过翻译经典澄清佛学义理争议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经文采用对话体,以观自在菩萨与舍利弗的问答展开,层层递进阐释空观。

2. 语言艺术:运用"不异""即是"等对立统一句式,通过否定式表达("无...无...")破除执着。

3. 思想核心:提出"色空不二"的中道观,否定二元对立,强调超越一切分别的绝对真理。

4. 宗教价值:将深奥的般若思想浓缩为260字,成为佛教修行的重要指南。

范文一

《心经》最震撼之处在于其彻底的否定性表达。"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"的连续否定,不是虚无主义的空无,而是对认知局限的超越。这种"遮诠法"通过否定一切相对概念,引导修行者体悟不可言说的绝对真实。正如禅宗所言"说似一物即不中",任何肯定性描述都会落入二元对立,《心经》以空破执的智慧,至今仍给现代人破除固有思维提供启示。

范文二

经文中"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"的辩证表述,体现大乘佛教的中观智慧。物质现象(色)与空性并非对立,而是本质与现象的圆融统一。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东亚美学,如山水画中的留白、诗歌中的空灵意境,都是"色空不二"的艺术呈现。王维"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"的诗句,正是这种哲学观照下的审美创造。

关于《心经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般若(bō rě)、五蕴(wǔ yùn)、菩提(pú tí)、涅槃(niè pán)

2. 文学常识:玄奘译经背景、大乘佛教基本教义、经文在佛教中的地位

3. 核心概念:"空"的三层含义(缘起性空、假名安立、中道实相)

4. 思想脉络:从"照见五蕴皆空"到"心无挂碍"的修行次第

5. 文化影响:对禅宗、华严宗等中国佛教宗派的影响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 解释下列词语在经文中的意思:

(1)般若:__________

(2)涅槃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超越分别的智慧

(2)超越生死轮回的解脱境界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"表达了什么哲理?

答案:阐明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性,物质世界与空性真理相互依存,不可分割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心经》与《金刚经》在表达"空观"上的异同。

答案:相同点都强调缘起性空;不同在于《心经》浓缩精炼,多用否定句式;《金刚经》采用对话体,更详细破执。

四、现实意义

题目:如何理解"心无挂碍"对现代生活的启示?

答案:提示人们减少对物质、名利的执着,以平和心态面对生活压力,获得心灵自由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