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采桑子重阳古诗原文

采桑子重阳古诗原文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19

采桑子·重阳古诗原文解析与鉴赏

本文解析毛泽东词作《采桑子·重阳》,涵盖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革命豪情与自然哲思的融合。

原文

采桑子·重阳

毛泽东

人生易老天难老,岁岁重阳。

今又重阳,战地黄花分外香。

一年一度秋风劲,不似春光。

胜似春光,寥廓江天万里霜。

译文

人的生命短暂而天地永恒,每年都有重阳节。

如今又逢重阳,战场上的野菊格外芬芳。

一年一度的秋风猛烈,不同于春日的温柔。

却胜过春光,辽阔江天铺展着万里秋霜。

注释

天难老:宇宙永恒,与“人生易老”对比。

战地黄花:指野菊,暗喻革命者的坚韧。

秋风劲:“劲”读jìng,形容秋风刚健有力。

寥廓:广阔高远,展现宏大意境。

创作背景

1929年重阳节,毛泽东在闽西征战期间创作。当时他刚恢复红四军领导权,词中“战地黄花”既写实景,亦抒革命豪情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上下阕均以“重阳”起句,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。

2. 语言:用“劲”“胜似”等词强化力度,突破传统悲秋主题。

3. 思想:将自然规律与革命斗志结合,体现乐观主义精神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此词以“老”与“难老”的辩证开篇,奠定哲思基调。下阕“秋风劲”三字力透纸背,将肃杀秋景转化为力量象征。末句“万里霜”以视觉的壮阔收束,展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襟。全词打破“自古逢秋悲寂寥”的窠臼,赋予重阳全新的生命张力。

范文二

“战地黄花”是词眼所在。菊花素为隐逸象征,毛泽东却将其置于烽火中,赋予“分外香”的赞美。这种“香”既是嗅觉实写,更是精神隐喻——越是艰苦环境,革命者愈显芬芳。词中两次对比(天/人、秋/春),最终以秋之雄健胜出,完成了对传统审美范式的颠覆。

关于《采桑子·重阳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毛泽东词属豪放派,此作为战地即兴之作。

关键字词:黄花(指野菊)、劲(刚健)、寥廓(liáo kuò,广阔)。

意象分析:“万里霜”以霜代秋,营造肃杀而壮美的意境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“分外香”的“分”字。

答案:特别、格外。此处强调战地菊花异于平常的浓烈香气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“胜似春光”体现的革命情怀。

答案:以秋喻革命阶段,虽无春之温煦,却有更强烈的生命力和战斗意志,反映作者对革命前景的信心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简析“寥廓江天万里霜”的画面效果。

答案:以大写意手法勾勒天地全景,“万里霜”既写秋色弥漫,又隐喻革命洪流势不可挡,画面雄浑而有象征意味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