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全文解析与鉴赏
《上林赋》是西汉辞赋大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,通过夸饰上林苑的壮丽与天子游猎的盛况,暗含讽谏之意。本文完整呈现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专业解析,为研究汉赋提供系统性参考。
《上林赋》(节选)
西汉·司马相如
左苍梧,右西极,丹水更其南,紫渊径其北。
终始灞浐,出入泾渭;酆镐潦潏,纡馀委蛇。
经营乎其内,荡荡乎八川分流,相背而异态。
译文
东边连接苍梧郡,西边直达西域,红色的丹水流经南面,紫色的深渊穿过北面。
灞水浐水始终环绕,泾水渭水在此交汇;酆水镐水潦水潏水,曲折蜿蜒流淌不息。
诸水在上林苑内周流,浩荡的八条大河分道而行,方向相反而姿态各异。
注释
【苍梧】汉代郡名,今广西梧州一带,此处借指东方极远之地。
【丹水】传说中赤色河流,《山海经》载其"出丹穴之山",赋中用以渲染神秘色彩。
【纡馀委蛇(yū yú wēi yí)】双声叠韵连绵词,形容水流曲折绵延之态。
【经营】古义为周旋往来,《诗经·大雅》"经之营之"已有此用法。
创作背景
建元六年(前135年),汉武帝扩建上林苑,司马相如以此赋进谏。赋中极写苑囿之巨、游猎之奢,实为劝诫帝王节制享乐。这种"劝百讽一"的写法,是汉大赋的典型特征。
作品解析
1. 空间结构:采用"东西南北"四方铺排法,形成宏大的地理坐标系。
2. 语言特色:大量使用联边字(三点水偏旁连续出现),强化水流意象的视觉冲击。
3. 思想内核:表面颂扬中暗藏"奢侈亡国"的警示,与《子虚赋》形成讽谏序列。
4. 艺术创新:开创"以水写势"的赋法,影响后世《两都赋》《二京赋》的创作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上林赋》的空间叙事堪称地理诗学的典范。司马相如构建的"八川分流"意象体系,既是对真实水系的文学改造,更是对帝国版图的象征性书写。通过将自然河流纳入人造苑囿的叙事框架,暗喻皇权对自然的征服。这种"以苑囿涵天下"的构思,折射出西汉鼎盛时期"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"的政治想象。
范文二
在修辞层面,赋中"丹水""紫渊"的设色描写极具创造性。不同于《楚辞》的香草意象,司马相如以浓烈的色彩对比(红与紫)营造视觉奇观。这种"错彩镂金"的美学风格,既源于战国策士的夸饰传统,又融合了汉代天人感应的神秘思维。值得注意的是,色彩词多与方位词搭配,形成严谨的五行对应关系,体现汉赋"体国经野"的深层结构。
关于《上林赋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【文学常识】司马相如"赋圣"地位、汉大赋"四大家"(司马相如、扬雄、班固、张衡)、"劝百讽一"特征。
【字词读音】潏(jué)水、酆(fēng)镐、纡馀(yū yú)、委蛇(wēi yí)。
【意象体系】八川意象、四方空间、色彩系统(丹/紫)的象征意义。
【名句默写】"荡荡乎八川分流,相背而异态"的生态审美观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经营:__________
(2)委蛇:__________
答案:
(1)周旋往来
(2)蜿蜒曲折的样子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终始灞浐,出入泾渭"反映了怎样的创作手法?
答:采用水系环绕的空间叙事,通过河流的始终出入表现上林苑包罗天地的气势,体现汉赋"包括宇宙"的审美追求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上林赋》与《子虚赋》在讽谏方式上有何异同?
答案:相同点都采用"欲抑先扬"的曲谏方式;不同在于《子虚赋》通过人物辩论展开,《上林赋》则以地理铺陈为载体,讽谏更为隐晦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《上林赋》"以苑囿象天下"的写作策略?
答案示例:这种写法将皇家园林作为帝国缩影,既满足歌颂需求,又通过空间夸张暗示权力膨胀的危险,体现文学干预政治的独特方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