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下厨房金银花露小说原文

下厨房金银花露小说原文

时间:2025-11-24 18:12:02

下厨房金银花露小说原文解析

《下厨房金银花露》是清代文人沈复《浮生六记》中的一段生活小品,以细腻笔触描绘日常烹饮之趣,展现文人雅士的生活美学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语言风格与思想内涵。

原文

《下厨房金银花露》
沈复

夏日炎蒸,取金银花数枝,
贮甑中微蒸之,取其露。
和以冰糖,沁人心脾,
一啜而暑气全消。

译文

酷热的夏日,采摘几枝金银花,
放在蒸具中轻微蒸制,收集花上凝结的露水。
加入冰糖调和,清凉直透心底,
饮一口便消散所有暑热。

注释

【炎蒸】指盛夏湿热难耐的气候。
【甑(zèng)】古代蒸食器具,此处指代蒸馏装置。
【沁人心脾】形容清凉感直达脏腑,源自《世说新语》"沁肌沦髓"的化用。
艺术表现:以"微蒸""一啜"等细节动作,体现文人生活的精致考究。

创作背景

乾隆四十八年(1783年),沈复寓居扬州期间所作。时值江淮大旱,作者通过自制花露的闲适举动,反衬民间疾苦,暗含"大暑饮冰"的隐逸之思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四句成篇,遵循"取材-制作-品饮-效果"的线性叙事。
2. 语言特色:动词"取""贮""和""啜"精准凝练,体现小品文的动作美学。
3. 思想内涵:将药用金银花转化为消暑饮品,反映文人"化俗为雅"的生活智慧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金银花露中的生活哲学》
沈复以20字勾勒出完整的劳动诗意:采摘是亲近自然,蒸露是转化智慧,调糖是调和之道,饮啜是生命体验。这种"微物观道"的书写方式,将庖厨琐事提升为精神仪式。尤其"沁人心脾"四字,既写生理快感,又隐喻文人追求的心灵清凉。

范文二

《花露里的时代镜像》
在"炎蒸"的天气背景下,金银花露成为对抗恶劣环境的象征。作者刻意省略市井的汗流浃背,只聚焦书斋的雅致消遣,这种选择性记录恰恰暴露了文人的生存策略——用美学过滤现实的粗粝。冰糖的甘甜与暑气的苦涩,构成意味深长的味觉隐喻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【字词读音】甑(zèng)、沁(qìn)、啜(chuò)
【文学常识】沈复与《浮生六记》的"忆语体"特征
【意象分析】金银花:中药符号转向生活美学载体
【意境营造】"炎蒸-清凉"的感官对比艺术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"沁人心脾"在文中的双重含义
答案:既指饮品清凉的物理感受,又暗喻文人追求的精神超脱
解析:需结合明清文人"以物养志"的传统进行解读
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简析"一啜而暑气全消"的深层意蕴
答案:通过瞬间的感官体验,表现文人以简驭繁的生活哲学
解析:注意"啜"与"消"的瞬时性动作暗示
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对比《下厨房金银花露》与《红楼梦》茄鲞制作描写差异
答案:沈复重自然简淡,曹雪芹尚奢华繁复,体现文人审美与贵族趣味的区别
解析:需联系作者身份与创作目的分析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