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出处
本文解析《孟子·告子下》中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”名段的原文、译文及深层内涵,揭示其激励后世千年的精神力量。
原文
《孟子·告子下》节选
孟子
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译文
因此,上天若要将重大使命赋予某人,必先使其内心经受煎熬,筋骨承受劳累,身体遭受饥饿,使其穷困贫乏,做事屡遭挫折。以此激发其心志,坚韧其性情,最终增长其原本不具备的能力。
注释
苦其心志:“苦”指折磨,使内心经历痛苦考验。
空乏其身:“空乏”即匮乏,使其物质极度短缺。
行拂乱其所为:“拂乱”意为违背干扰,使其行动受阻。
动心忍性:通过磨砺触动心灵,使性格坚韧。
艺术表现:排比句式强化气势,层层递进展现苦难的淬炼过程。
创作背景
战国时期社会动荡,孟子周游列国宣扬“仁政”。此段为劝诫弟子面对逆境时所作,体现儒家“艰难玉成”的修身观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因果逻辑严密,先列磨难,后点明目的,形成完整论证链。
2. 语言:动词“苦”“劳”“饿”精准有力,排比增强感染力。
3. 思想:将个人成长与天命关联,赋予苦难积极意义。
4. 艺术特色:以生活化比喻阐释哲理,具象与抽象结合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孟子此段以凌厉笔锋剖开成功本质。六组动词如六记重锤,将“大任”与“磨难”的必然性凿刻进读者心灵。值得注意的是,“空乏其身”不仅指物质匮乏,更暗含精神上的孤独——唯有剥离外在依赖,方能激活内在潜能。这种对“困厄价值”的肯定,成为后世志士逆境中的精神火种。
范文二
文中的递进式磨难设计极具深意。“心志—筋骨—体肤”由内而外,“空乏—拂乱”由静到动,构成完整的淬炼体系。孟子实则提出一套“逆境教育学”:痛苦不是惩罚,而是能力的孵化器。结尾“曾益其所不能”的“曾”(通“增”),暗示突破极限的质变,这种思想比现代“抗逆力”理论早了两千余年。
关于《孟子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拂(fú,违背)、曾(zēng,通“增”)、饿(è,使动用法)。
文学常识: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下》,属先秦诸子散文,儒家经典“四书”之一。
意象意境:以“筋骨”“体肤”等身体意象象征全面磨练,塑造肃穆崇高的奋斗意境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 解释加点词:
(1)行拂乱其所为:__________
(2)曾益其所不能:__________
答案:
(1)违背干扰
(2)增长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 这段话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教育观?
答案: 强调逆境对人格培养的必要性,认为主动经受磨难是承担重任的前提条件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 分析“所以动心忍性”一句的作用。
答案: 承上启下,既总结前文磨难的目的,又引出能力提升的结果,是哲理升华的关键句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 结合现实谈谈对“苦其心志”的理解。
答案示例: 当代社会的“心志之苦”更体现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、信息过载的焦虑等,孟子思想启示我们需将精神压力转化为成长动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