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全文

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全文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19

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与深度解析

《烛之武退秦师》是《左传》经典篇章,展现春秋时期弱国外交智慧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揭示语言艺术与战略思想。

原文

《烛之武退秦师》

(先秦)左丘明

晋侯、秦伯围郑,以其无礼于晋,且贰于楚也。

晋军函陵,秦军氾南。

佚之狐言于郑伯曰:"国危矣!若使烛之武见秦君,师必退。"

公从之。辞曰:"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;今老矣,无能为也已。"

公曰:"吾不能早用子,今急而求子,是寡人之过也。然郑亡,子亦有不利焉!"

许之,夜缒而出。

译文

晋文公、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,因郑国曾对晋国无礼,且背叛晋国亲近楚国。

晋军驻扎函陵,秦军驻扎氾水南岸。

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:"国家危急了!若派烛之武见秦君,敌军必退。"

烛之武推辞:"我壮年时尚不如人,如今老了,更无能为力。"

郑文公致歉:"未能及早任用您,危急时才求助,是我的过错。但郑国灭亡,对您也不利。"

烛之武夜间用绳索缒城而出。

注释

【无礼于晋】指晋文公流亡时郑国未以礼相待

【贰于楚】指郑国背叛晋国与楚国结盟

【函陵】今河南新郑北,战略要地

【氾南】氾水之南,古代军事要冲

【缒】zhuì,用绳索悬吊而下

【辞曰】反映烛之武长期不被重用的怨愤

创作背景

公元前630年,晋秦联军围郑。时值春秋争霸中期,郑国地处中原要冲,成为大国博弈焦点。左丘明作为鲁国史官,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小国存亡之道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以"危-谋-行-解"为线索,层层推进

2. 语言艺术:外交辞令暗含地理、历史、利益三重逻辑

3. 思想内涵:弱国生存需把握大国矛盾与人性弱点

4. 人物塑造:烛之武的怨而不怒体现士人风骨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危机中的语言艺术

烛之武说辞包含三层递进:先言"越国以鄙远"的地理困境,再提"亡郑以陪邻"的利益得失,最后以"阙秦以利晋"的历史教训作结。这种由实到虚的论证方式,将地缘政治转化为情感共鸣,最终触动秦穆公心理防线。其说理逻辑至今仍是外交辞令典范。

范文二:小人物的大智慧

文中"夜缒而出"的细节极具象征意义。垂暮老臣悬索夜行,既是现实困境的写照,也隐喻弱国在强权夹缝中的生存状态。烛之武将个人怨愤转化为救国行动,展现春秋士人"临危受命"的精神特质。左丘明通过这个"三寸舌强于百万师"的故事,揭示语言在历史转折中的决定性力量。

关于《烛之武退秦师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【重点字词】缒(zhuì)、佚(yì)、氾(fàn)、阙(quē)

【文学常识】《左传》编年体特征,春秋五霸历史背景

【知识要点】"东道主"典故出处,古代外交辞令特点

【意象意境】"夜缒"的危机感与孤勇精神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贰于楚:__________

(2)许之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背叛

(2)答应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烛之武说服秦伯的关键策略是什么?

答案:从地理、利益、历史三个维度分析亡郑对秦国的危害,运用"以彼之矛攻彼之盾"的辩证逻辑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烛之武退秦师》与《曹刿论战》的谋略差异

答案:前者侧重外交分化,后者专注军事战术;同属弱势应对强势的智慧,但实施领域不同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"的情感内涵

答案:表面自谦实则暗含不被重用的愤懑,为后文"郑亡子亦不利"的劝说埋下伏笔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实谈"东道主"典故的演变

答案:从《左传》特指"东方道路上的主人",演变为现代活动主办方的代称,体现汉语词义的扩大化现象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