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娘子府中逢甘雨原文
《林娘子府中逢甘雨》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《牡丹亭》中的经典唱段,描写杜丽娘游园惊梦后对自由爱情的渴望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中隐喻与艺术价值。
原文
【皂罗袍】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
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。
良辰美景奈何天,
赏心乐事谁家院?
朝飞暮卷,云霞翠轩,
雨丝风片,烟波画船。
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!
——汤显祖《牡丹亭·惊梦》
译文
满园鲜花绚烂绽放,
却只能对着荒废的庭院。
美好时光虚度令人叹息,
真正的欢乐又在何处?
晨曦晚照映着云霞楼阁,
微风细雨笼罩如画游船。
深闺中人竟辜负了这大好春光!
注释
1. 姹紫嫣红(chà zǐ yān hóng):形容百花娇艳。典出《洛阳伽蓝记》。
2. 断井颓垣(tuí yuán):破损的井栏和倒塌的墙,象征礼教束缚。
3. "良辰美景"二句:化用谢灵运《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》,暗指青春被禁锢。
4. 锦屏人:闺阁女子,此处指杜丽娘自我嘲讽。
5. 韶光贱:春光被轻贱,表达对生命虚度的痛心。
创作背景
万历二十六年(1598年),汤显祖辞官归乡后创作《牡丹亭》。当时程朱理学禁锢人性,剧中以"情"抗"理",通过杜丽娘之口发出个性解放的呐喊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设计:由景入情,前四句写实景,后三句转抒情,末句点题。
2. 语言特色:连用"姹紫嫣红""雨丝风片"等四字短语,形成明快节奏。
3. 思想内核:以自然春光反衬人性压抑,体现"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"的创作主旨。
4. 艺术手法:对比(鲜花与颓垣)、借代(锦屏人)、倒装(韶光贱)多重修辞并用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段唱词堪称明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。汤显祖将杜丽娘的觉醒过程具象化为花园意象,"断井颓垣"象征封建礼教的冰冷桎梏,而"云霞翠轩"则是自由生命的隐喻。最精妙处在于"韶光贱"三字,既含自嘲又带控诉,通过否定句式强化了青春被辜负的悲剧感。这种以美写哀的手法,比直白批判更具艺术张力。
范文二
曲文中隐藏着多重时空的交叠。实写的花园景物与虚写的内心渴望形成复调结构,"谁家院"的诘问打破戏剧第四面墙。汤显祖创造性地将谢灵运的典故转化为戏剧语言,使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与戏曲的抒情性完美融合。尤其"雨丝风片"的视听通感,让读者仿佛置身江南烟雨,见证着一个灵魂的自我救赎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姹(chà)、嫣(yān)、垣(yuán)、忒(tuī)
2. 文学常识:汤显祖"临川四梦"、《牡丹亭》反礼教主题
3. 艺术手法:意象群(花/井/云霞)、典故化用、虚实相生
4. 核心思想:情本论对程朱理学的冲击,晚明人性解放思潮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曲中的意思:
(1)姹紫嫣红:__________
(2)忒:__________
答案:
(1)形容百花鲜艳娇媚
(2)太、过分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"反映了怎样的思想?
答案:批判封建礼教禁锢青春,表达对生命价值的觉醒意识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良辰美景奈何天"的艺术表现力。
答案:七字三顿形成叹息节奏,"奈何"二字将自然美景与人生无奈并置,产生强烈反差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曲与《西厢记》"花落水流红"的抒情差异。
答案:《西厢记》侧重直观美感,《牡丹亭》更重哲理思考;前者写实,后者象征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"韶光贱"谈谈对青春价值的认识。
答案示例:青春不应被世俗规范束缚,要勇敢追寻生命本真,否则即成自我辜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