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原文翻译

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原文翻译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19

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原文翻译及解析

本文围绕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展开,解析其创作背景、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,提供逐句翻译与鉴赏范文,并附考试重点整理。

原文

闻官军收河南河北

杜甫

剑外忽传收蓟北,初闻涕泪满衣裳。

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

白日放歌须纵酒,青春作伴好还乡。

即从巴峡穿巫峡,便下襄阳向洛阳。

译文

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,

刚听到时泪水沾湿了衣衫。

回头看妻子儿女的愁容已消失,

随手卷起诗书欢喜得快要发狂。

白日里放声高歌应当纵情饮酒,

趁着春光正好结伴返回故乡。

立刻从巴峡穿过巫峡,

再顺流而下经过襄阳直奔洛阳。

注释

剑外:剑门关以南,指蜀地。

蓟北:今河北北部,安史叛军老巢。

却看:回头看。

漫卷:随意卷起。

青春:指春日明媚景色。

巴峡/巫峡:长江三峡中的两段。

全诗以"忽传"起笔,通过"涕泪""喜欲狂"的强烈对比,展现战乱平息后的狂喜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763年春,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终告平定。流寓蜀地的杜甫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,写下这首"生平第一快诗"。时年五十二岁的诗人,已历经"漂泊西南天地间"的困顿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起承转合分明,前四句写闻讯之喜,后四句写还乡之盼。

2. 语言艺术:"忽传""初闻""却看""即从"等词形成急促节奏,强化欣喜若狂的情感。

3. 思想内涵: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结合,展现乱世文人的家国情怀。

4. 表现手法:通过"涕泪满衣"与"漫卷诗书"的细节对比,实现情感递进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具有鲜明的"杜甫特色"。诗人将多年积郁的愁苦,在捷报传来时如火山般喷发。"涕泪满衣裳"是喜极而泣的真实写照,"漫卷诗书"的慌乱动作,恰是乱世文人重获生活信心的外化表现。尾联连用四个地名,形成空间上的急速切换,这种独特的"想象还乡"手法,比实际归程更显情感炽烈。

范文二

杜甫在此诗中展现出罕见的轻快风格。"白日放歌须纵酒"的豪迈,与"青春作伴好还乡"的明媚,构成鲜亮的情绪色谱。值得注意的是,"喜欲狂"的深层是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深切渴望。全诗如一组快镜头:从涕泪纵横到放歌纵酒,从书斋困守到想象归程,层层递进中完成由悲到喜的情感升华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蓟北(jì běi)、巫峡(wū xiá)、襄阳(xiāng yáng)

文学常识:此诗被称为杜甫"生平第一快诗",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

意象分析:"青春作伴"以春光象征新生,"巴峡巫峡"体现归心似箭

艺术特色:细节描写(涕泪满衣)、虚实结合(想象归程)、情感跌宕(由悲转喜)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却看:__________

(2)漫卷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回头看

(2)随意地卷起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白日放歌须纵酒"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?

答案:表现诗人听闻捷报后摆脱长期压抑的狂喜之情,展现对和平生活的热切向往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题目:赏析尾联地名连用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通过"巴峡-巫峡-襄阳-洛阳"的空间跳跃,形成疾速的行进感,以想象归程强化思乡之情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本诗与《春望》的情感差异。

答案:《春望》写战乱之痛,充满"感时花溅泪"的悲怆;本诗写收复之喜,洋溢"青春作伴"的欢快,体现杜甫情感世界的丰富性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