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西厢记王实甫原文

西厢记王实甫原文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19

西厢记王实甫原文解析与鉴赏

《西厢记》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代表作,以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,展现了封建礼教束缚下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。本文包含原文选段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分析。

原文

《西厢记·长亭送别》(节选)

王实甫

碧云天,黄花地,西风紧,北雁南飞。

晓来谁染霜林醉?总是离人泪。

译文

碧蓝的天空飘着白云,菊花凋零铺满大地,西风呼啸,北方的大雁向南飞去。

清晨是谁把枫林染得如醉酒般红艳?原来是离别之人的泪水。

注释

碧云天:化用范仲淹《苏幕遮》"碧云天,黄叶地"。

黄花:指菊花,象征高洁与离别。

霜林醉:枫叶经霜变红似醉酒,暗喻离人之痛。

离人泪:以泪染林,夸张手法表现离别之悲。

创作背景

元代社会礼教森严,王实甫借唐传奇《莺莺传》故事框架,注入反封建的新思想。作者仕途失意后专注戏剧创作,将个人对自由的向往寄托于剧中人物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四句写景,两句抒情,景语皆情语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典故而不露痕迹,对仗工整如"碧云"对"黄花"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自然景物暗示人物命运,体现"情"对"礼"的抗争。

4. 表现手法:设问修辞增强感染力,末句点题手法精妙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段唱词堪称古典戏曲写景抒情的典范。前四句以密集意象构建秋日图景:碧云、黄花、西风、北雁,四个物象依次排开,既交代时令背景,又渲染凄凉氛围。后两句突然转向设问,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奇妙关联,使客观景物成为主观情感的投射。特别是"醉"字双关,既形容枫林红艳,又暗示离人愁绪如醉酒般浓烈。

范文二

王实甫在此展现了高超的语言锻造能力。化用前人词句而能出新意,把范仲淹的"碧云天,黄叶地"改为"黄花地",更贴合秋景特征。最妙的是将抽象泪水和具象枫林相联系,形成超现实的诗意想象。这种写法后来被《红楼梦》借鉴,黛玉葬花时"眼空蓄泪泪空垂"的描写,显然受到此处启发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王实甫与关汉卿、白朴、马致远并称"元曲四大家"。

2. 重点字词:

- 紧(jǐn):形容风势猛烈

- 缘(yuán):因为(如"只缘身在此山中")

3. 意象解析:

- 雁:候鸟特性象征离别

- 菊:傲霜品格暗示人物操守

4. 艺术特色:情景交融、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西风紧:__________

(2)晓来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风势猛烈

(2)清晨时分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晓来谁染霜林醉"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

答:运用拟人手法,将枫叶变红想象为离人泪水染就,使自然景物承载人物情感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西厢记》与《牡丹亭》爱情描写的异同

答案:相同点都歌颂真情战胜礼教;不同在于《西厢记》更写实,《牡丹亭》更具浪漫主义色彩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总是离人泪"的艺术效果

答:化抽象泪水为具体染色剂,夸张中见真实,将离别之痛推向极致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这段曲文阐释"一切景语皆情语"?

答案示例:作者笔下的秋景无不渗透离情,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,证明中国古典文学善借景抒情的传统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