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密《观潮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南宋词人周密以细腻笔触记录钱塘江潮的壮景,展现自然伟力与人文情怀的交融。本文包含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,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南宋散文名作。
原文
《观潮》
周密
浙江之潮,天下之伟观也。
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。
方其远出海门,仅如银线;
既而渐近,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,
大声如雷霆,震撼激射,吞天沃日,
势极雄豪。杨诚斋诗云
"海涌银为郭,江横玉系腰"者是也。
译文
钱塘江潮水,是天下雄伟的奇观。
从农历十六到十八日潮势最为猛烈。
当潮水刚从海口涌出时,仅如银线般纤细;
待逐渐逼近,便似玉砌城墙、雪堆山岭连接天际而来,
轰鸣如雷声震动,浪涛激荡喷射,似要吞没天空浇灭太阳,
气势极其雄壮威猛。杨万里诗中描写
"海潮涌来如白银筑就的城郭,江面横贯似玉带缠绕腰间"正是此景。
注释
既望:农历十六日,望指十五满月。
海门:钱塘江入海口,形似门阙。
玉城雪岭:比喻潮头如白玉城墙与雪山峰岭。
沃日:浇灌太阳,极言浪花飞溅之高。
杨诚斋:南宋诗人杨万里,号诚斋。
创作背景
南宋咸淳年间,周密任临安府幕僚,常观钱塘潮。时值元军南下,王朝飘摇,文中雄浑潮势暗含对国运的隐忧。作者将自然科学观察(《癸辛杂识》载其考据潮汐成因)与文学描写结合,开创科学小品先河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"远-近"空间序列,配合"银线-玉城-雷霆"的感官递进,形成电影镜头式描写。
2. 修辞艺术:连用比喻与夸张,"吞天沃日"四字将自然伟力推向极致,较李白"黄河之水天上来"更具视觉冲击。
3. 科学精神:引用杨万里诗句佐证观察,体现南宋文人"格物致知"的治学态度。
4. 情感寄托:文末"势极雄豪"的赞叹,暗含对南宋军民抗元士气的期许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观潮》的时空张力令人叹服。开篇"银线"到"玉城雪岭"的转变,仅用二十余字便完成由微观到宏观的视觉切换。这种缩放不仅是空间艺术,更暗含时间维度——潮水奔涌的瞬息万变与亘古不变的周期性在此交融。周密特意选用"既望"这个农历特定日期,将自然现象纳入传统文化的时间体系,使科学观察具有人文厚度。
范文二
文中"吞天沃日"的夸张背后,藏着南宋文人的集体焦虑。同时代文天祥写下"人生自古谁无死",而周密用潮水象征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。值得玩味的是,作者记录潮汐最盛期仅三日,这种对极限状态的关注,恰似记录王朝最后的辉煌。杨万里诗句的引用并非闲笔,两位南宋文人的隔空对话,构成一幅文化坚守的精神图景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周密为"宋末元初四大家"之一,《武林旧事》是其追忆临安风物的笔记。
关键字词:既望(jì wàng)指农历十六;沃(wò)日意为浇灌太阳。
艺术手法:比喻链(银线-玉城-雪岭)、通感修辞(听觉"雷霆"与视觉"雪岭"交融)。
意象解读:潮水象征历史潮流/时代变革/不可抗的自然伟力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既望:__________
(2)沃日:__________
答案:
(1)农历十六日
(2)形容浪花飞溅极高,似要浇灭太阳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玉城雪岭际天而来"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?
答案:比喻(将潮头比作玉城雪岭)、夸张(连接天际)、色彩对照(白玉与雪的冷色调强化视觉冲击)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潘阆《酒泉子》"来疑沧海尽成空"与本文潮水描写的异同。
答案:潘词侧重神秘感("疑"字体现主观想象),周文强调科学性(如实记录潮势变化过程);二者都善用比喻,但周文更具系统观察性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大声如雷霆,震撼激射"的修辞效果。
答案:听觉比喻(雷霆)与动态描写(激射)结合,"震撼"双关物理震动与心理冲击,短短八字构建起立体感知系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