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小石潭记翻译及原文

小石潭记翻译及原文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19

小石潭记翻译及原文

《小石潭记》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贬谪永州期间创作的山水游记代表作,以冷峻笔触描绘幽寂之境,暗含孤愤之情。文章通过精准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投射,展现了唐代贬谪文学的独特审美。

原文

小石潭记

柳宗元

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,隔篁竹,闻水声,如鸣佩环,心乐之。

伐竹取道,下见小潭,水尤清冽。

全石以为底,近岸,卷石底以出,为坻,为屿,为嵁,为岩。

青树翠蔓,蒙络摇缀,参差披拂。

潭中鱼可百许头,皆若空游无所依。

日光下澈,影布石上,佁然不动;俶尔远逝,往来翕忽,似与游者相乐。

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灭可见。

其岸势犬牙差互,不可知其源。

坐潭上,四面竹树环合,寂寥无人,凄神寒骨,悄怆幽邃。

以其境过清,不可久居,乃记之而去。

译文

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,隔着竹林,听见水声像玉佩碰撞般清脆,心中欣喜。

砍伐竹子开辟道路,发现下方有个小潭,潭水格外清澈寒冷。

整块石头作为潭底,靠近岸边,石底翻卷露出水面,形成高低不同的岩石:有的像水中高地,有的像小岛,有的似不平的岩面,有的如陡峭山崖。

青葱的树木与翠绿的藤蔓,覆盖缠绕,摇曳连结,参差不齐地随风飘荡。

潭中约百来条鱼,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托。

阳光直照水底,鱼影映在石上,呆呆地停着;忽然又向远处游去,往来轻快,似与游人嬉戏。

向潭西南望去,溪流像北斗星般曲折,如蛇爬行般蜿蜒,时隐时现。

岸边岩石像犬牙交错,无法探知源头。

坐在潭边,四周竹树环绕,寂静无人,寒气透骨,凄凉幽深。

因环境过于凄清,不宜久留,于是记下游历离去。

注释

篁竹(huáng zhú):成片的竹林。

清冽(liè):清凉而带有寒意。

坻(chí):水中高地。

嵁(kān):不平的岩石。

佁然(yǐ rán):静止不动的样子。

俶尔(chù ěr):忽然。

悄怆(qiǎo chuàng):寂静得使人忧伤。

文中"空游无所依"采用以实写虚手法,鱼影映石的特殊视角强化了潭水的清澈。

"凄神寒骨"四字连用冷色调感官词,形成通感修辞,暗示作者贬谪心境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805年,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,贬为永州司马。当地多山水而少人文,成为其精神避难所。此文作于元和四年(809年),是"永州八记"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篇,体现了唐代贬官文学"借山水遣幽愤"的典型特征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移步换景法,按发现小潭、观察潭景、坐潭感怀三部分展开,结尾"记之而去"形成闭环叙事。

2. 语言艺术:动词运用精准,"卷""披""翕"等字活化静态景物;比喻新颖,"如鸣佩环""斗折蛇行"兼具视听效果。

3. 情感表达:表层写鱼水之乐,深层透出孤寂,"过清"二字实为作者对政治环境的隐喻。

4. 审美价值:开创"以我观物"的游记范式,将六朝山水小品提升为承载士人精神的文学载体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冷笔写幽境的辩证艺术

《小石潭记》最显著的特点是冷热交织的笔法。写鱼"往来翕忽"的热闹,实为反衬"凄神寒骨"的孤寂。这种辩证表现源于柳宗元的特殊处境:作为贬官,他既渴望融入自然获得慰藉,又无法摆脱政治挫折的阴影。文中所有景物描写都带有双重性——石潭愈清冽,愈显处境之寒;游鱼愈欢快,愈衬心境之寂。这种矛盾统一的美学表达,使文章超越普通游记,成为唐代贬谪文学的典范。

范文二:空间叙事中的精神图景

文章的空间转换暗含心理轨迹。从"闻水声"的期待,到"见小潭"的惊喜,再到"不可久居"的逃离,构成完整的心理叙事链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观察视角的变化:先是俯视潭底全貌,继而平视鱼群动态,最后环视周遭环境,这种视角的收缩暗示着作者从客观观赏到主观代入的过程。当视线最终停留在"不可知其源"的溪流时,实则是作者对自身政治前途迷茫的具象化表达。

关于《小石潭记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篁(huáng)、冽(liè)、坻(chí)、嵁(kān)、佁(yǐ)、俶(chù)、翕(xī)、怆(chuàng)

文学常识:柳宗元"永州八记"之首,中唐山水游记代表作,体现"骚怨"传统向山水文学的渗透。

艺术手法:动静结合(鱼影描写)、虚实相生(空游无所依)、以乐景写哀情(鱼乐反衬人寂)。

意象体系:寒潭象征政治处境,游鱼隐喻短暂欢愉,竹树暗示精神围困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水尤清冽:__________

(2)俶尔远逝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寒冷

(2)忽然

解析:"冽"本指酒清冷,引申为寒冷;"俶尔"与"佁然"形成动作对比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"凄神寒骨,悄怆幽邃"的情感内涵。

答案:表面写潭边阴冷环境,实则抒发作者贬谪后的孤寂凄凉。四字短语连用,通过环境感知投射内心体验,体现"境由心生"的创作特点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题目:赏析"潭中鱼可百许头,皆若空游无所依"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通过鱼影映石的独特视角表现水质清澈,以"空游"的虚幻感强化真实感。这种"以实写虚"的手法,既符合科学观察,又富有诗意想象。

四、比较阅读

题目:比较《小石潭记》与《醉翁亭记》的情感基调差异。

答案:柳文冷寂幽邃,体现贬官孤愤;欧文明快洒脱,展现豁达胸怀。二者同属贬谪文学,但柳宗元重在表现与环境对抗,欧阳修侧重表现与民同乐。

五、拓展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