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观沧海曹操原文带拼音

观沧海曹操原文带拼音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19

观沧海曹操原文带拼音及全解

引导语:曹操《观沧海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,以雄浑笔触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景,暗含诗人统一天下的抱负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。

原文

观沧海

曹操

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

水何澹澹(dàn dàn),山岛竦峙(sǒng zhì)。

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

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

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

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

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

译文

向东登上碣石山,远眺苍茫大海。

海水多么浩荡,山岛巍然耸立。

岛上树木葱郁,百草繁盛茂密。

秋风飒飒吹来,巨浪汹涌翻腾。

太阳月亮运行,仿佛出自海中;

银河星光璀璨,似乎源于其内。

多么令人振奋,用诗歌抒发壮志。

注释

碣石:今河北昌黎碣石山,汉代重要观海胜地。

澹澹(dàn dàn):水波摇荡貌,《楚辞·九叹》有"水波澹澹"之句。

竦峙(sǒng zhì):耸立如剑,班固《西都赋》曾用"增盘竦峙"形容建筑。

星汉:银河古称,曹丕《燕歌行》有"星汉西流夜未央"。

艺术表现:末四句以超验想象突破空间限制,开创"以海纳天"的雄奇意象。

创作背景

建安十二年(207年),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,途经碣石山。时年53岁的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,诗中"日月星汉"的意象实为"天下一统"的政治隐喻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创新:打破汉代诗四言传统,采用二、三、四言交错句式,形成跌宕节奏。

2. 意象系统:构建"山海—草木—风浪—日月"四重意象群,暗合"地—人—时—天"的宇宙观。

3. 思想突破:将大海塑造为宇宙本体的象征,比西方浪漫主义"崇高美学"早1600年。

4. 语言特色:"若出其中/其里"的重复句式,产生天地倒置的震撼效果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曹操以军事家的眼光重构自然景观。诗中"山岛竦峙"实为战阵布列的投射,"洪波涌起"暗喻时局动荡。最精妙处在于将动态战争思维转化为静态空间艺术:用"日月星汉"的永恒运转消解了战场的血腥气,展现政治家以战止战的终极理想。这种将暴力美学升华为宇宙秩序的艺术转化,在战争诗中堪称独步。

范文二

《观沧海》隐藏着深刻的哲学命题。当诗人说日月星汉"若出其中",实则在探讨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。碣石山作为观测点,大海作为介质,共同构成认识世界的装置。这种"以有涯观无涯"的思维方式,与庄子"秋水篇"形成跨时空对话。但不同于道家的消极顺应,曹操最终以"歌以咏志"的积极姿态完成精神超越。

关于《观沧海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字词读音:澹(dàn)澹/竦(sǒng)峙/星汉(hàn)/萧瑟(sè)

文学常识: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山水诗,建安文学代表作,"汉魏风骨"典型

意象体系:沧海(胸怀)/秋风(时势)/星汉(理想)

艺术手法:白描与夸张结合/空间转换/以实写虚

思想内涵:个体生命与宇宙精神的共鸣/乱世中的进取精神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以观沧海:__________

(2)若出其中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用以,用来

(2)好像

解析:"以"在汉魏诗中常作目的连词;"若"需注意其虚拟语气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"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?

答案:通过将宇宙天体纳入大海的想象,展现包容天地的宏大抱负和超凡气度。

解析:此句需结合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背景理解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观沧海》与《短歌行》中曹操形象的不同

答案:《观沧海》展现政治家的宇宙意识,《短歌行》突出军事家的忧患意识。前者重空间拓展,后者重时间紧迫。

解析:两诗分别作于军事胜利前后,心境差异明显。

四、名句赏析

题目:赏析"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"的艺术效果

答案:用听觉("萧瑟")与视觉("涌起")的通感手法,将肃杀秋意转化为磅礴力量,为后文日月星汉的出场作铺垫。

解析:注意"秋风"在古诗中多为悲凉意象,此处反用其意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