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心经佛经全文原文

心经佛经全文原文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19

心经佛经全文原文:般若智慧的精神结晶

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是佛教大乘经典的核心精髓,以260字浓缩般若空观思想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鉴赏,揭示其"照见五蕴皆空"的哲学内涵与文学价值。

原文
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
唐·玄奘译

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

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

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。

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

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

译文

观自在菩萨修习甚深般若智慧时,

洞见五蕴本质皆空,从而超脱一切苦难。

舍利子啊,物质与空性并无差别,

空性与物质本质同一,感受、思想、行为、意识也是如此。

舍利子,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空,

没有生灭、染净、增减的分别。

注释

般若(bō rě):梵语"智慧"音译,特指洞察真理的超越性智慧。

五蕴:色(物质)、受(感受)、想(思维)、行(意志)、识(意识)五种生命构成要素。

空相:事物缘起无自性的本质特征,不同于虚无主义。

艺术表现:采用否定式表达("不X不X"句式)破除二元对立,形成独特的辩证逻辑节奏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649年玄奘自印度取回梵本,在长安慈恩寺译出。唐代佛教鼎盛,本经因短小精悍成为禅修核心文本。玄奘取经途中常诵此经避险,亲证其"度一切苦厄"的实践价值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先立"照见五蕴皆空"宗旨,再分述色空关系与诸法空相,最后归结论证。

2. 语言艺术:四字句为主,杂以五言,梵汉合璧的翻译文体形成特殊韵律。

3. 思想体系:通过否定现象世界的真实性,建立"缘起性空"的中观哲学体系。

4. 宗教价值:将深奥义理浓缩为可持诵的修行口诀,实现教义传播的普适性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心经》的否定修辞构成独特的哲学诗性。"不垢不净"等六组否定词,并非简单排比,而是螺旋式递进的逻辑拆解。每对概念都是认知的枷锁,通过语言层面的解构,最终指向"言语道断"的超越境界。这种否定式表达,比《道德经》"道可道非常道"更具系统性和操作性。

范文二

玄奘译本的特殊韵律值得注意。"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"的回环句式,既保留梵本偈颂特点,又符合汉语对仗传统。钱钟书曾指出,这种"似重复而非重复"的修辞,实际上完成了从现象到本体的辩证过渡。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,藏着印度因明学与魏晋玄学的双重基因。

关于《心经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般若(bō rě)、五蕴(wǔ yùn)、菩提萨埵(pú tí sà duǒ)

文学常识:最短佛经、玄奘译本权威性、敦煌遗书现存最早抄本(公元672年)

核心思想:缘起性空、破除我执、究竟涅槃的三重哲学架构

意象解析:"度一切苦厄"的渡船意象、"无挂碍"的飞翔意象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词语在经中的含义:

(1)般若:__________

(2)波罗蜜多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超越世俗的终极智慧

(2)到达彼岸的修行方法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"表达了怎样的宇宙观?

答案:揭示现象与本质的辩证统一,物质世界(色)本质是空性,而空性又通过现象显现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心经》与《金刚经》在说理方式上的差异。

答案:《心经》用浓缩论断直指核心,《金刚经》通过对话层层破执;前者如匕首,后者似重锤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照见五蕴皆空"的"照"字妙处。

答案:"照"字融合视觉意象与认知功能,既描述观自在菩萨的修行状态,又暗示智慧如光明穿透迷雾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