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原文出处及全解
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是《孟子·告子下》中的经典篇章,以"天将降大任于斯人"开篇,系统阐述了逆境成才的哲学思想。本文将完整呈现原文、译文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孟子的修身观与人才观。
原文
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
孟子
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
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
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
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
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
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译文
舜从田间劳作中被起用,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选拔,
胶鬲自鱼盐贩子中受举荐,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放,
孙叔敖在海边隐居被任用,百里奚在市场上被赎回。
所以上天要把重大责任交给这个人时,必定先折磨他的意志,
劳累他的筋骨,饥饿他的身体,穷困他的生活,
使他的行为总不顺心,这样才能触动心灵坚韧性格,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。
注释
舜发于畎亩之中:畎(quǎn)亩,田间。舜曾在历山耕种。
傅说举于版筑之间:版筑,筑墙工具。傅说原是筑墙奴隶。
动心忍性:触动心灵使性格坚韧,核心修养方法。
曾益其所不能:曾同"增",弥补能力缺陷。
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:都经历过底层磨砺而后成就大业。
创作背景
战国中期社会剧烈变革,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主张。本文作于齐宣王时期,针对当时贵族子弟养尊处优的现象,通过历史案例强调实践磨砺对人格塑造的决定作用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先例证后说理,六例排比增强说服力
2. 修辞手法:"苦其心志...乱其所为"五连动宾结构形成排山倒海之势
3. 思想内核:提出"逆境成才"的完整培养链:磨练→触动→增益→担责
4. 语言特色:动词精准有力,"降""苦""劳""饿"形成递进式锤炼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孟子以六个历史人物的发迹史为实证,构建起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逆境教育理论。文中"苦-劳-饿-空-乱"的五重磨难设计,实则是系统的人格锻造程序。这种将生理磨练与心理修炼相结合的育人思想,比西方斯巴达式训练更具哲学深度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动心忍性"的转化机制,揭示外在磨难必须内化为精神力量才能真正"曾益其所不能"。
范文二
"天将降大任"的命题蕴含着深刻的使命意识。孟子将个体成长置于天命视野中考量,使修身超越个人范畴而具有历史担当。文中六位贤者虽出身微贱,但都最终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。这种人才观打破了世卿世禄的贵族传统,为寒门士子提供了理论依据。五组排比句如重锤击砧,将磨难的必要性锻打进读者意识,这种语言张力正是孟子"浩然之气"的典型体现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下》,战国散文代表作
关键字词:畎(quǎn)亩、版筑、空乏、拂乱
名句默写:"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"至"曾益其所不能"
思想主旨:逆境磨砺造就人才,忧患意识关乎存亡
艺术特色:历史实证+排比论证+动词锤炼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发于畎亩:__________
(2)空乏其身:__________
答案:
(1)从田间(起用)
(2)使...穷困缺乏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本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作用是什么?
答案:通过典型例证确立"逆境成才"的普遍规律,增强说理的可信度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"的思想内涵。
答案:揭示外在磨难转化为内在能力的心理机制,指出人格完善的必经之路。
四、比较阅读
题目:比较本文与《论语》"岁寒知松柏"在立意上的异同。
答案:同:都强调困境考验品格;异:本文侧重磨砺过程,论语侧重检验结果。
五、现实意义
题目:结合当代教育谈谈对"苦其心志"的理解。
答案示例:现代教育应注重挫折教育,避免过度保护,但需注意磨练方式的科学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