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详解
北宋文豪苏轼的《后赤壁赋》是其赤壁二赋中的杰作,以冬夜重游赤壁为背景,通过山水之景与哲思交融,展现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。本文提供原文、逐句翻译、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,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。
原文
后赤壁赋
苏轼〔北宋〕
是岁十月之望,步自雪堂,将归于临皋。
二客从予,过黄泥之坂。
霜露既降,木叶尽脱。
人影在地,仰见明月。
顾而乐之,行歌相答。
……(节选核心段落)
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。
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
曾日月之几何,而江山不可复识矣!
译文
这年十月十五日,我从雪堂出发,准备回临皋亭。
两位客人跟随我,走过黄泥坂。
霜露已降,树叶全部凋落。
人影映在地上,抬头望见明月。
环顾四周心生欢喜,边走边唱相互应答。
……(对应节选译文)
江水奔流有声,峭壁高达千尺。
山势高耸月亮显小,水位下降礁石显露。
才过去多少时日,江山竟已认不出来了!
注释
雪堂:苏轼在黄州所建居所,因大雪天绘雪景于壁得名。
黄泥之坂(bǎn):黄州东郊山坡,坂意为斜坡。
水落石出:后成为成语,既写实景又隐喻真相显现。
江山不可复识:暗含对政治风云变幻的感慨,体现"变与不变"的哲学思考。
创作背景
元丰五年(1082年)冬,苏轼因"乌台诗案"贬谪黄州已近三年。前作《前赤壁赋》写于同年七月,此次冬夜再游,心境更为沉静。此时苏轼已完成思想蜕变,从儒家济世转向佛道超脱,文中"道士化鹤"的意象即为其精神投射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赋体主客问答形式,以"游踪—见闻—感悟"为线索,虚实相生。
2. 语言艺术:"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"八字凝练如画,动词"流""断"赋予静态景物动态张力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江山变异与道士化鹤的对比,揭示"物我皆无尽"的宇宙观,体现道家齐物思想。
4. 审美境界:将萧瑟冬景转化为空明澄澈之境,开创"清旷"美学范式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后赤壁赋》最震撼处在于时空意识的强烈碰撞。开篇"霜露既降"的实景描写与结尾"道士化鹤"的奇幻场景形成闭环,构成"现实—超现实"的双层结构。苏轼以江水为时间隐喻,"曾日月之几何"的诘问不是简单的物是人非之叹,而是对永恒与瞬间的哲学思辨。这种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宇宙意识的写法,使文章具有超越时代的震撼力。
范文二
文中"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"八字堪称古典散文写景的巅峰。不同于《前赤壁赋》的"清风徐来",此处用紧缩句式营造出冬日赤壁的瘦硬之美。山与月的比例反差暗示观察者视角的抬升,水退石显则暗含去伪存真之理。这种写景中自然流露理趣的手法,正是宋代诗文"尚意"特征的典型体现,为后世文人山水游记树立了典范。
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坂(bǎn)、冯(píng)虚御风、缟(gǎo)衣
文学常识:赤壁二赋创作时间间隔仅四月,但风格迥异;"道士化鹤"典出《庄子》
意象体系:孤鹤象征精神超脱,空明江水喻指澄明心境
核心哲理:"变与不变"的辩证关系,物我两忘的境界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顾而乐之:__________
(2)冯虚御风:__________
答案:
(1)环视四周感到快乐
(2)凌空驾风而行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 "畴昔之夜,飞鸣而过我者,非子也耶"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转变?
答案: 从对江山变异的惆怅升华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,借道士化鹤的意象完成自我救赎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 比较《前赤壁赋》与《后赤壁赋》的情感基调差异。
答案: 前赋以"哀吾生之须臾"的惆怅为主,后赋则呈现"开户视之,不见其处"的旷达,体现苏轼从儒家忧患到道家超脱的思想蜕变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 分析"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"的艺术表现力。
答案: 通过大小对比和动静结合,既准确捕捉冬夜江景特征,又暗含人生哲理。八字凝练如宋人小品画,体现苏轼"诗画一律"的审美追求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