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原文出处

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原文出处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19

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原文出处及深度解析

本文梳理《孟子·告子上》经典名句"鱼与熊掌不可兼得"的完整文本与哲学内涵,通过原文对照、白话翻译、典故考据及鉴赏范例,揭示儒家取舍之道的思想精髓。

原文

《鱼我所欲也》

孟子

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

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

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

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

译文

鱼是我想要的,熊掌也是我想要的。

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,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。

生命是我珍视的,道义也是我珍视的。

如果两者不能兼顾,就牺牲生命而选择道义。

注释

【欲】想要,追求。体现人的本能需求。

【得兼】同时获得。"兼"字强调矛盾的对立性。

【熊掌】珍贵食材,喻更高价值的选择。《本草纲目》载其"食之御寒,强筋骨"。

【义】儒家核心伦理,指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。朱熹注:"义者,事之宜也"。

【舍生取义】典故源出《论语·卫灵公》"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",孟子将其发展为极端情境下的道德选择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时期礼崩乐坏,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。此章作于齐宣王年间,针对"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"的思想乱象,通过生活化比喻阐明儒家价值观的不可妥协性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采用层递式论证,由口腹之欲推及生命抉择,形成由浅入深的逻辑链条。

2. 修辞:对比手法突出矛盾本质,"欲"字重复使用强化选择困境。

3. 思想:确立道德优先的价值观序列,为后世"杀身成仁"的士人精神奠定理论基础。

4. 艺术特色:善用生活意象承载哲学命题,使抽象伦理具象可感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孟子以味觉选择喻道德抉择,展现儒家伦理的实践智慧。鱼与熊掌的对比并非价值判断,而是揭示选择本身蕴含的代价意识。当日常欲望与道德原则冲突时,作者通过"不可得兼"的断语,将选择困境推向极致。这种"二者必居其一"的决绝态度,恰是孟子"大丈夫"人格的生动体现。

范文二

文本中的递进结构具有强烈震撼力。从口腹之欲到生命存续的层级跃升,使"舍生取义"的结论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。值得注意的是,孟子并不否定"生"的价值,而是构建了更高阶的价值序列。这种既承认人性本能又超越本能的辩证思维,正是其学说历久弥新的关键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【字词读音】得兼(dé jiān) 熊掌(xióng zhǎng)

【文学常识】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体现性善论思想

【知识要点】儒家"义利之辨"的经典表述

【意象分析】鱼喻基本需求,熊掌喻更高追求

【意境特征】通过生活场景营造哲理思辨空间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得兼:__________

(2)舍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同时获得

(2)放弃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舍生取义"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?

答案:强调道德原则高于生命存续,是儒家最高价值取向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孟子"舍生取义"与孔子"杀身成仁"的异同

答案:两者都强调道德超越性,但孟子通过比喻论证使理论更具系统性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二者不可得兼"的句式作用

答案:构成选择前提,强化矛盾对立,为下文抉择做铺垫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实谈"鱼与熊掌"选择的启示

答案示例:现代社会中物质追求与精神坚守常存矛盾,文本启示我们建立清晰的价值排序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