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原文解析与鉴赏
《钱塘湖春行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描绘西湖早春景色的七言律诗,以白描手法展现自然生机与诗人闲适心境,语言清新明快,意象灵动。
原文
《钱塘湖春行》
白居易
孤山寺北贾亭西,水面初平云脚低。
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。
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。
最爱湖东行不足,绿杨阴里白沙堤。
译文
从孤山寺北到贾亭西侧,湖水初涨与云层相接。
几处早来的黄莺争抢向阳树枝,谁家新到的燕子衔泥筑巢。
缤纷野花渐次开放令人眼花,初生嫩草刚能没过马蹄。
最留恋湖东景色走不够,绿杨荫下的白沙堤令人沉醉。
注释
【云脚低】云层低垂,贴近水面。唐代气象观察术语,暗示春雨将至。
【争暖树】"争"字拟人化表现莺鸟的活泼,"暖树"指向阳避寒的树枝。
【新燕】"新"既指燕子初来,又暗含新春气象,与"早莺"形成时空呼应。
【没马蹄】"没"(mò)字精准刻画初春草浅,与"才能"构成限制性动态描写。
创作背景
长庆三年(823年)春,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。此时诗人远离政治中心,致力地方水利建设,诗中白沙堤即其主持修筑的堤坝遗迹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采用移步换景式写法,从孤山寺到白沙堤,空间转换自然流畅。
2. 语言艺术:全诗八句皆对仗却不显板滞,"渐欲""才能"等虚词增强动态感。
3. 意象组合:莺燕、花草、杨堤等意象构成有机画面,体现"万物争春"的审美情趣。
4. 情感表达:尾联直抒胸臆,"行不足"三字透露出对自然美的沉醉与仕隐平衡的满足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"早莺""新燕"的动物意象与"乱花""浅草"的植物意象形成立体春景。白居易刻意选择"几处""谁家"的不确定表述,使画面更具探索趣味。末句"绿杨阴里白沙堤"以色彩对比(绿/白)和质感反差(柔/硬)收束全篇,展现诗人对日常景物的敏锐感知。这种将公共工程(白堤)纳入审美对象的表现,体现唐代士大夫"吏隐"思想的成熟。
范文二
"渐欲""才能"两个渐进式副词的使用堪称诗眼。前者表现春花由稀疏到繁茂的生长过程,后者暗示春草从萌发到成长的时态变化。这种对"正在进行时"的精准捕捉,突破传统山水诗静态描写的局限。全诗看似平易却暗含匠心,如"水面初平"对应首联方位词,"云脚低"伏笔尾联"绿杨阴",体现白居易"言浅意深"的创作主张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白居易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新乐府运动倡导者,与元稹并称"元白"。
2. 关键词语:云脚(气象术语)、暖树(向阳树木)、没(mò,淹没)、行不足(游赏不尽)。
3. 艺术手法:移步换景、虚实相生、视听结合(莺声/花影)、化静为动("争""啄"动词运用)。
4. 思想内涵:表现中唐文人"外儒内道"的生活理想,寄情山水而不忘民生(白堤的实用与审美双重价值)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云脚低:__________
(2)行不足:__________
答案:
(1)接近水面的云气
(2)游览不尽兴
二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"的写景特点。
答案:通过"渐欲""才能"表现植物生长的动态过程,"迷""没"二字分别从视觉和触觉角度描写春景。前句写高处花枝的繁茂,后句写低处草地的柔嫩,形成立体空间感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韩愈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》在写春景手法上的差异。
答案:白居易采用平视视角描绘具体景物,韩愈则以"天街小雨润如酥"的宏观比喻开篇;白诗重动态过程描写,韩诗重整体氛围渲染;白诗结于个人游兴,韩诗结于劝友同游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