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讲解
本文解析清代纪昀《河中石兽》一文,通过老河兵与学者关于石兽打捞位置的辩论,揭示实践出真知的哲理。读者将了解原文、白话翻译、创作背景及深层寓意。
河中石兽
清·纪昀
沧州南一寺临河干,山门圮于河,二石兽并沉焉。
阅十余岁,僧募金重修,求石兽于水中,竟不可得。
以为顺流下矣,棹数小舟,曳铁钯,寻十余里,无迹。
一讲学家设帐寺中,闻之笑曰:"尔辈不能究物理,是非木杮,岂能为暴涨携之去?"
乃石性坚重,沙性松浮,湮于沙上,渐沉渐深耳。
沿河求之,不亦颠乎?"众服为确论。
一老河兵闻之,又笑曰:"凡河中失石,当求之于上流。"
盖石性坚重,沙性松浮,水不能冲石,其反激之力,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,渐激渐深,至石之半,石必倒掷坎穴中。
如是再啮,石又再转,转转不已,遂反溯流逆上矣。
求之下流,固颠;求之地中,不更颠乎?"
如其言,果得于数里外。
译文
沧州城南有座寺庙靠近河岸,庙门倒塌在河里,两只石兽一起沉没。
过了十多年,僧人募款重修寺庙,在河中寻找石兽,始终没找到。
人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,划着几条小船,拖着铁耙,寻找了十多里,没有踪迹。
一位讲学家在寺庙开馆授课,听说后笑道:"你们不懂物理,石兽不是木片,怎会被洪水冲走?"
石头坚硬沉重,河沙松软浮动,石兽埋在沙里,会越沉越深。
沿河寻找,不是颠倒了吗?"众人都信服这个结论。
一位老河工听了,又笑道:"凡河中丢失的石头,都应到上游寻找。"
因为石头坚硬沉重,河沙松软浮动,水流冲不动石头,其反冲力会在石头下方迎水处冲刷出坑洞。
坑洞越来越深,到石头高度的一半时,石头必定向前倾倒进坑中。
如此反复冲刷,石头不断翻转,最终反而逆流而上了。
到下游寻找固然错误,在河底原地寻找不是更荒谬吗?"
按他说的去做,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。
注释
【河干】河岸。"干"指水边。
【圮(pǐ)】倒塌。注意与"杞""记"等形近字区分。
【棹(zhào)】划船。此处作动词用。
【木杮(fèi)】削落的木片。比喻轻浮易漂之物。
【啮(niè)】本指啃咬,此处指水流冲刷侵蚀。
【坎穴】凹陷的坑洞。形象表现水流冲击形成的漩涡状凹陷。
创作背景
纪昀晚年编纂《阅微草堂笔记》时收录此篇。乾隆年间考据学盛行,学者多轻视实践经验。作者通过老河兵与讲学家的对比,暗讽脱离实际的学风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"现象-错误判断-正确结论"三层递进,通过两次"笑曰"形成戏剧性转折。
2. 语言艺术:"转转不已""反溯流逆上"等动词连用,生动再现石兽移动的动力学原理。
3. 思想内涵:否定教条主义认知方式,强调实践经验的价值,与清代朴学"实事求是"精神相通。
4. 对比手法:讲学家的"确论"与老河兵的"又笑"形成强烈反差,突显主题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河中石兽》最精妙处在于物理现象的文学化表达。老河兵对水流动力学的描述,既符合科学原理又充满画面感。"啮沙为坎穴"的"啮"字,将无形的水流拟作有齿的动物;"倒掷坎穴中"的"掷"字,赋予石头动态的生命感。这种将自然规律转化为形象语言的功力,使说理文章兼具审美价值。
范文二
纪昀通过三组人物认知的对比构建深层隐喻:僧人代表经验主义,讲学家代表教条主义,老河兵则象征实践智慧。文中两次出现的"笑"字值得玩味——讲学家的笑是居高临下的嘲讽,老河兵的笑则是洞悉真相的会心之笑。这种细节处理,使简单的寓言具有了人性观察的深度。
考试重点整理
【文学常识】纪昀字晓岚,清代学者,总纂《四库全书》,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属志怪小说集。
【字词读音】圮(pǐ)、棹(zhào)、杮(fèi)、啮(niè)。
【核心意象】"石兽逆流"象征认知突破,"河沙"喻指表象迷惑。
【哲学命题】实践论与认识论的关系,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山门圮于河:__________
(2)转转不已:__________
答案:
(1)倒塌
(2)停止
二、主旨理解
问:老河兵提出石兽"反溯流逆上"的见解有何深意?
答:揭示认知事物需突破表象束缚,实践才能把握特殊规律。暗讽脱离实际的学风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河中石兽》与《两小儿辩日》在说理方式上有何异同?
答案:同:均通过日常生活现象引发哲理思考。异:前者侧重实践经验的价值,后者强调认知的局限性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众服为确论"在文中的作用。
答案:形成认知反转的铺垫,增强老河兵出场时的戏剧效果,突出真理往往掌握在实践者手中的主题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《河中石兽》论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。
答案示例:讲学家的错误在于从概念出发推演事实,老河兵的正确源于长期观察。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,真理需经受实践检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