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雨霖铃柳永原文

雨霖铃柳永原文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19

雨霖铃·寒蝉凄切:柳永的离情绝唱与宋代市井词风

北宋词人柳永的《雨霖铃》以秋日离别为背景,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,展现了宋代婉约词的巅峰艺术成就。本文完整呈现原作、精准翻译、详注典故,并附名家鉴赏与科举考点解析。

原文

雨霖铃·寒蝉凄切

【宋】柳永

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。

都门帐饮无绪,留恋处,兰舟催发。

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。

念去去,千里烟波,暮霭沉沉楚天阔。

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,冷落清秋节!

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。

此去经年,应是良辰好景虚设。

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?

译文

秋蝉鸣叫凄凉急促,面对长亭暮色,急雨刚刚停歇。

京城帐中饯别毫无情绪,正依依不舍时,船夫催促出发。

紧握双手泪眼相对,竟哽咽得说不出话。

想着这一去千里烟波,暮霭浓重南天辽阔。

多情人自古伤怀离别,更难忍受这冷落清秋时节!

今夜酒醒身在何处?定是杨柳岸边,晨风轻拂残月斜挂。

这一别年复一年,良辰美景都成虚设。

纵然有万般柔情蜜意,又能向谁诉说?

注释

【寒蝉】秋蝉,古人认为其鸣声凄厉。《礼记·月令》载"孟秋之月寒蝉鸣"。

【长亭】秦汉十里置亭,供行人休憩,后演变为送别场所。李白《菩萨蛮》"何处是归程,长亭更短亭"。

【兰舟】木兰木所制船,典出《述异记》,此处代指精美客船。

【凝噎】喉咙哽塞。曹植《洛神赋》"含辞未吐,气若幽兰"化用。

【楚天】战国时楚国占据南方广大地域,诗词中常代指南方天空。

【经年】年复一年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"悠悠生死别经年"同义。

创作背景

景德元年(1004年)秋,柳永第四次科举落第后离京南下。据《渑水燕谈录》载,其因《鹤冲天》词中"忍把浮名,换了浅斟低唱"句触怒仁宗,被黜落功名。此次离别汴京歌伎恋人,词中"都门帐饮""兰舟催发"皆为实录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艺术:上片实写离别场景,下片虚拟别后情形,形成时空交错的蒙太奇效果。

2. 语言特色:"执手相看泪眼"白描传神,"杨柳岸晓风残月"以名词组合造境,开宋词"清空"一派。

3. 情感表达:将个人失意与情爱离别双重痛苦交融,使市井艳情升华为普遍人生体验。

4. 音律成就:选用入声韵配合哽咽声情,"歇""发""噎""阔""节""月""设""说"八字韵脚如泣如诉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雨霖铃》最动人处在于将瞬间定格为永恒。"执手相看泪眼"六字,凝练了人类最古老的告别仪式。词人刻意省略具体对话,只留下视觉化的沉默场景,这种留白手法比任何倾诉都更具感染力。下片虚拟的"杨柳岸晓风残月",不仅是想象之景,更是情感的外化投射——残月即残缺的人生,晓风暗示永恒的寒意。

范文二

柳永创造性地将市井语言炼化为艺术语言。"更那堪冷落清秋节"中的"那堪"是典型口语,却与"多情自古伤离别"的典雅句式浑然一体。这种雅俗交融的语言风格,正是词体从贵族文学向市民文学转型的标志。俞平伯曾指出,该词下片连续三个反问句,构成情感递进的波涛,最终在"更与何人说"的孤绝中达到高潮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注音:骤(zhòu)雨 凝噎(yē) 暮霭(ǎi) 经(jīng)年

2. 文学常识:雨霖铃本为唐教坊曲,据《明皇杂录》载,玄宗入蜀时于雨中闻铃悼念杨妃,命乐工创此曲。

3. 意象体系:寒蝉(悲凉)、长亭(送别)、烟波(迷惘)、杨柳(离情)共同构建秋别意境。

4. 名家评点:冯煦《蒿庵论词》称"耆卿词曲处能直,密处能疏,状难状之景,达难达之情"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词中的意思:

(1)帐饮:__________

(2)那堪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设帐摆酒饯行

(2)怎能忍受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"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?

答案:虚写手法设想别后情景,名词意象并置构成画面感,残月象征人生残缺,以景结情余韵悠长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柳永《雨霖铃》与秦观《满庭芳》在离情表达上的差异

答案:柳词直抒胸臆兼重场景描写,秦词含蓄委婉善用比兴;柳词多市井气息,秦词具文人雅致;柳词结句孤绝,秦词余味绵长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"的情感层次

答案:表面写失去倾诉对象的孤独,深层蕴含功名失意与爱情幻灭的双重痛苦,"便纵有"三字转折强化绝望感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《雨霖铃》在现代社会的精神价值?

答案示例:该词揭示了人类永恒的孤独困境——当个体脱离原有情感联结时,纵有万千感受亦无人共鸣。这种存在主义式的孤独感,恰是现代社会人际疏离的写照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