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石钟山记苏轼原文

石钟山记苏轼原文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19

石钟山记苏轼原文解读:探秘千古名篇的哲思与艺术

北宋文豪苏轼的《石钟山记》以考察山水得名缘由为线索,融合写景、考据与哲理,展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超越常人的思辨精神。本文将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多维解析,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这篇融科学精神与文学价值于一体的经典散文。

石钟山记

宋·苏轼

《水经》云:"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。"

郦元以为下临深潭,微风鼓浪,水石相搏,声如洪钟。

是说也,人常疑之。

今以钟磬置水中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,而况石乎!

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,得双石于潭上,扣而聆之,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,桴止响腾,余韵徐歇。

自以为得之矣。

然是说也,余尤疑之。

石之铿然有声者,所在皆是也,而此独以钟名,何哉?

元丰七年六月丁丑,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,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,送之至湖口,因得观所谓石钟者。

寺僧使小童持斧,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,硿硿焉。

余固笑而不信也。

至暮夜月明,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。

大石侧立千尺,如猛兽奇鬼,森然欲搏人;

而山上栖鹘,闻人声亦惊起,磔磔云霄间;

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,或曰此鹳鹤也。

余方心动欲还,而大声发于水上,噌吰如钟鼓不绝。

舟人大恐。

徐而察之,则山下皆石穴罅,不知其浅深,微波入焉,涵淡澎湃而为此也。

舟回至两山间,将入港口,有大石当中流,可坐百人,空中而多窍,与风水相吞吐,有窾坎镗鞳之声,与向之噌吰者相应,如乐作焉。

因笑谓迈曰:"汝识之乎?噌吰者,周景王之无射也;窾坎镗鞳者,魏庄子之歌钟也。

古之人不余欺也!"

译文

《水经》记载:"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。"

郦道元认为山下临深潭,微风吹动波浪,水石相击,发出洪钟般的声响。

这种说法常被质疑。

如今把钟磬放入水中,即使大风浪也不能发声,何况石头!

唐代李渤寻访遗迹,在潭上发现两块石头,敲击听音,南边声音浑厚,北边声音清脆,停止敲击后余音袅袅。

他自认为找到了真相。

但这种说法更让我怀疑。

能发出铿锵声的石头到处都是,为何独以此山命名为"钟"?

元丰七年六月初九,我从齐安乘船去临汝,长子苏迈将赴饶州德兴县任县尉,送他到湖口,因而得以考察石钟山。

寺中小和尚持斧在乱石中选一两块敲击,发出硿硿声。

我笑着不信。

夜晚月明时,独与苏迈乘小船到绝壁下。

巨石耸立千尺,如猛兽鬼怪般阴森骇人;

山上栖息的鹘鸟闻人声惊飞,磔磔鸣叫于云霄;

又有如老人山谷中咳嗽笑声,有人说是鹳鹤。

我正心惊想返回,水上突响巨大声音,如钟鼓声连绵不绝。

船夫大惊。

仔细察看,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缝隙,不知深浅,微波涌入,激荡澎湃形成声响。

船行至两山间港口处,有巨石挡在中流,可坐百人,中空多孔,吞吐风水,发出窾坎镗鞳声,与之前的噌吰声呼应,如奏乐一般。

我笑着对苏迈说:"你明白了吗?噌吰声如周景王的无射钟,窾坎镗鞳声如魏庄子的歌钟。

古人没有欺骗我们!"

注释

彭蠡:鄱阳湖古称,读作péng lǐ。

函胡:声音浑厚模糊,读作hán hú。

清越:声音清脆悠扬,读作qīng yuè。

硿硿:石头敲击声,读作kōng kōng。

噌吰:洪亮钟声,读作chēng hóng。

窾坎:击物声,读作kuǎn kǎn。

镗鞳:钟鼓声,读作tāng tà。

无射:周景王所铸大钟名,读作wú yì。

歌钟:古代编钟乐器,读作gē zhōng。

创作背景

元丰七年(1084年),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,途中送长子苏迈赴任,途经湖口考察石钟山。此时苏轼经历"乌台诗案"贬谪,仍保持求真精神。文章记录实地考察过程,体现宋代文人"格物致知"的思想潮流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"质疑—考察—解惑"三层递进式结构,先破郦道元、李渤旧说,再通过夜探险境获得真知,最后得出"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"的结论。

2. 语言艺术:夜探部分运用"猛兽奇鬼""栖鹘惊飞"等意象营造恐怖氛围,又以"咳且笑"拟声词增强现场感,最后用古钟名比拟声响,展现深厚学养。

3. 思想价值:超越单纯山水描写,提出重视实证的治学方法,暗含对王安石新政中空谈风气的不满,具有宋代理学影响的时代特征。

4. 艺术手法:将科学考察与文学叙事完美结合,通过悬念设置、气氛渲染等小说笔法,使说理文章兼具审美价值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石钟山记》最动人处在于苏轼的求真精神。当所有人满足于书本记载或道听途说时,他选择月夜泛舟,直面"森然欲搏人"的险境。文中对恐怖环境的渲染并非猎奇,而是为突显探究真理的勇气。将水石相激的天然声响比作周景王、魏庄子的古钟,既显示博学,更暗含对"古之人不余欺"的礼赞——古人命名本有依据,只是后人未能实证。这种对传统的理性态度,在今天仍有启示意义。

范文二

苏轼笔下的石钟山具有多重审美维度。作为声学现象,他精确记录了不同位置岩石的共鸣特性;作为文学意象,"水上钟声"构成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;作为哲学载体,"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"的结论,打破了认知的局限性。文章将科学观察、艺术想象与哲理思考熔于一炉,这种跨学科的思维品质,正是宋代文人"格物致知"理想的完美体现。文中对李渤"扣石求音"的批评,实则揭示了认知方法论的深层问题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苏轼"唐宋八大家"地位,宋代古文运动影响,元丰七年苏轼经历"乌台诗案"后的思想变化。

2. 字词读音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