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
《虽有嘉肴》出自《礼记·学记》,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经典篇章。文章通过类比手法阐明教学相长的哲理,语言凝练,逻辑严密。读者可通过本文了解先秦儒家对教与学关系的深刻认知。
原文
《虽有嘉肴》
(《礼记·学记》)
虽有嘉肴,弗食不知其旨也;
虽有至道,弗学不知其善也。
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
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
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
故曰:教学相长也。
译文
即使有美味的菜肴,不吃就不知道它的滋味;
即使有最好的道理,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。
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,教学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。
知道不足,然后能自我反省;
知道困惑,然后能自我勉励。
所以说: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。
注释
嘉肴(jiā yáo):美味的菜肴。嘉,美好;肴,熟肉。
旨:滋味甘美。《诗经·小雅》"我有旨酒"用法相同。
至道:最高深的道理。此处特指儒家伦理体系。
自反:自我反省。《论语·学而》曾子"吾日三省吾身"即此意。
自强:自我勉励。《周易》"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"为思想源头。
创作背景
战国时期私学兴盛,儒家学派在整理教育经验时形成系统性理论。《学记》作为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,此段文字记录了孔子"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"的教学思想在实践中的发展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采用"比喻-推论-结论"三层递进,由日常饮食推及教育规律
2. 语言艺术:"弗...不..."双重否定句式强化必然性,末句"教学相长"凝练为成语
3. 思想价值:突破单向授受的传统观念,揭示教育活动的双向互动本质
4. 现实意义:为现代教育中的反思性教学、师生共同成长提供古典智慧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虽有嘉肴》以不足百字的篇幅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论证。开篇用"嘉肴"作喻体,将抽象的教育原理具象化,符合先秦说理文"近取诸身"的表述传统。"弗食""弗学"的排比句式,暗示认知必须通过实践获得。后半段"知不足"与"知困"形成教与学的辩证关系,最终提炼出"教学相长"这一超越时代的命题。这种通过日常现象推演普遍规律的方法,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生活化特质。
范文二
文本中暗含两个认知维度:对学者而言,"知不足"是求知的起点;对教者而言,"知困"是精进的契机。作者用"自反""自强"两个动作性词汇,强调主体能动性在教育中的作用。值得注意的是,"教学相长"的"长"字读作zhǎng,包含生长、促进双重含义,暗示教育不是零和博弈,而是师生共同的精神成长。这种认识在强调师道尊严的古代尤为可贵,至今仍是教育伦理的核心原则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嘉肴(jiā yáo)、旨(zhǐ)、至道、自反、自强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礼记·学记》,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
3. 成语积累:"教学相长"的现代应用场景
4. 思想要点:实践出真知、反思促成长的教育观
5. 句式特点:否定副词"弗"的用法,排比句的逻辑推进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弗食:__________
(2)自反:__________
答案:
(1)不吃
(2)自我反省
解析:"弗"是否定副词,比"不"更具书面性;"反"通"返",指返观自身。
二、主旨理解
问:如何理解"教学相长"的现代教育意义?
答:强调师生在互动中共同进步,教师通过教学发现知识盲点,学生通过学习激发新思考,打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。
解析:需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阐释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虽有至道,弗学不知其善也"的说理技巧
答:用"至道"与"嘉肴"形成类比,将抽象道理具体化;"弗...不..."句式突出实践的必要性,为后文论证奠定基础。
解析:注意类比论证和条件关系的双重作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