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壕吏杜甫原文及翻译
《石壕吏》是杜甫“三吏三别”组诗中的代表作,通过老妇被抓壮丁的悲惨遭遇,揭露了安史之乱时期兵役制度的残酷,展现了底层人民的深重苦难。
原文
《石壕吏》 杜甫
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
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。
吏呼一何怒!妇啼一何苦!
听妇前致词:三男邺城戍。
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
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!
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。
有孙母未去,出入无完裙。
老妪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。
急应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。
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。
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。
译文
傍晚投宿石壕村,夜里差役来抓人。
老翁翻墙逃走了,老妇出门去应对。
差役叫骂多凶狠!老妇啼哭多悲苦!
听她上前去诉说:三个儿子守邺城。
一个儿子捎信来,两个儿子刚战死。
活着的苟且偷生,死去的永远完了!
家里再没有男人,只有吃奶的孙子。
孙子的母亲未改嫁,进出没有完整衣裙。
老妇虽然力气衰,请求跟差役连夜走。
赶快到河阳服役,还能准备早饭。
夜深说话声断绝,似乎听到低声哭。
天亮登程赶路时,只同老翁告别。
注释
石壕:今河南陕县东石壕镇。
邺城:今河南安阳,当时唐军与安史叛军激战地。
河阳:今河南孟县,唐军前线指挥部所在地。
“出入无完裙”:暗示儿媳衣不蔽体的贫困。
“如闻泣幽咽”:以听觉细节强化悲剧氛围。
创作背景
唐肃宗乾元二年(759年),杜甫从洛阳返华州途中目睹兵役惨状。时值邺城兵败,唐廷强行征兵补充兵员,百姓家破人亡。诗人以实录笔法记载了这一典型事件。
作品解析
1. 叙事结构:采用时间线索(暮—夜—天明)与空间转换(户外—室内—途中)双重叙事框架。
2. 语言特色:动词“逾”“呼”“啼”等极具动态感;对比手法(吏怒与妇苦)强化戏剧冲突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“老妇应役”的荒诞情节,揭示战争对伦理秩序的破坏。
4. 艺术创新:开创“即事名篇”的新乐府传统,变第三人称叙述为第一人称目击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石壕吏》的叙事艺术体现在“藏”与“露”的巧妙平衡。全诗隐藏了差役的具体形象,仅以“一何怒”的声态呈现其凶暴;老妇的陈述看似平淡,却暗含“三男戍、二男死”的血泪事实。杜甫将评判权交给读者,这种“春秋笔法”比直接控诉更具震撼力。结尾“独与老翁别”的留白,让逃过兵役的老翁与读者共同承受着沉默的罪恶感。
范文二
诗中“乳下孙”与“无完裙”的细节构成双重反讽:婴儿需要哺乳暗示生命延续的希望,但母亲衣不蔽体又预示这种希望的脆弱。老妇“请从吏夜归”的主动实为被动,暴露了制度性暴力的本质——它逼迫受害者自我奴役。杜甫以史家笔法记录了这一悖论:当政权为自我保存而吞噬人民时,其存在的合法性已然瓦解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邺(yè)城、幽咽(yè)、逾(yú)墙
2. 文学常识:杜甫“诗史”特征、“三吏三别”组诗创作时间
3. 艺术手法:白描叙事、声景结合(吏呼妇啼)、典型化处理
4. 思想考点:战争苦难、儒家仁政思想、叙事者的隐蔽立场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逾墙:__________
(2)一何:__________
答案:
(1)翻越
(2)多么(表程度)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“老妪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”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?
答案:揭露兵役制度对老弱妇孺的残酷压迫,展现底层人民在绝境中的无奈挣扎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石壕吏》与《新婚别》在表现战争苦难的角度有何不同?
答案:前者通过代际创伤(老妇失子)展现家庭破碎,后者通过新婚分离突出个体幸福被摧毁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”的审美效果。
答案:以听觉延续视觉场景,用若有若无的哭泣声强化悲剧余韵,体现杜甫“沉郁顿挫”的诗风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