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子衿诗经原文

子衿诗经原文

时间:2025-11-24 18:26:03

子衿诗经原文:青衿之思与上古恋歌的千年回响

《郑风·子衿》是《诗经》中一首极具代表性的恋歌,以女子口吻抒发对恋人的焦灼思念,其叠章复沓的句式与色彩意象的运用,成为后世爱情诗的艺术典范。本文将完整呈现原文、译文及多维解读,揭示先秦民歌的抒情智慧。

原文

《郑风·子衿》

佚名

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

纵我不往,子宁不嗣音?

青青子佩,悠悠我思。

纵我不往,子宁不来?

挑兮达兮,在城阙兮。

一日不见,如三月兮。

译文

你那青色的衣领,牵动我绵长的愁绪。

纵然我不曾赴约,你怎能断绝音信?

你那青色的佩带,萦绕我无尽的思念。

纵然我不曾赴约,你为何不来相见?

来回徘徊张望,独自在城楼之上。

一日未能相见,恍如三季般漫长。

注释

【子衿】"衿"(jīn),古代交领服饰的衣带,青色为学子常服,暗示恋人身份。

【嗣音】"嗣"(sì)意为继续,此处指传递消息,体现先秦"采诗官"制度下民间通讯方式。

【城阙】城门两侧的望楼,周代男女常在此约会,《周礼》记载"中春之月,令会男女"。

末章"挑达"二字连用,通过脚步动作的细节描写,将焦灼等待具象化,开后世"以动作写心理"先河。

创作背景

郑国地处中原要冲,商业发达促使市井文化繁荣,《汉书·地理志》称"郑俗"。该诗产生于春秋早期,保留着原始对歌形式,城阙作为公共空间见证着礼教约束下的大胆爱恋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艺术:三章递进,前两章以"青青"起兴,末章转为动作白描,形成从静到动的抒情节奏。

2. 色彩象征:青衿、青佩的冷色调与灼热情感构成张力,开创"以冷写热"的抒情范式。

3. 时间修辞:"如三月兮"的夸张手法,比《王风·采葛》"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"更显迫切。

4. 性别视角:女性主动倾诉的叙事立场,突破《诗经》多数婚恋诗的男性视角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衣饰符号中的情感密码

诗中的"青衿"绝非简单服饰描写。《毛传》注"青衿,学子所服",暗示所恋者为士人阶层。这种通过服饰标识身份的手法,与《楚辞·离骚》"纫秋兰以为佩"异曲同工。女子凝视恋人衣饰的细节,实则是将抽象思念具象化的艺术处理,比直抒胸臆更具感染力。青色在先秦五行学说中属东方之色,暗含生长之意,与诗中萌发的爱情形成隐喻呼应。

范文二:城阙空间的双重象征

城阙作为周代礼制建筑,在此诗中具有双重象征。一方面它是礼教规范的物化存在,《考工记》载"王宫门阿之制五雉,宫隅之制七雉";另一方面却成为突破礼制的约会场所。这种矛盾空间恰恰折射出先秦社会转型期礼俗的松动,清代学者方玉润在《诗经原始》中评点:"郑声非指内容,谓其突破雅乐规范耳。"

关于《子衿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【字词读音】衿(jīn)、嗣(sì)、挑(táo)达(tà)、阙(què)

【文学常识】"郑卫之音"的代表作,孔子"放郑声"的批判对象,反映儒家诗教观

【艺术手法】叠章重唱、细节白描、时间夸张、色彩象征

【意象体系】青衿(学子身份)、城阙(礼俗冲突)、三月(心理时间)

【思想内涵】展现先秦民间婚恋自由,体现《诗经"饥者歌其食,劳者歌其事"的现实精神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悠悠:__________

(2)嗣音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绵长不绝的样子

(2)继续传递音信

解析:"悠悠"在《诗经》中出现17次,多形容时间或情感的延展性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一日不见,如三月兮"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

答案:时间夸张手法,通过主观心理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,强化思念的焦灼感。

解析:可与《王风·采葛》相同句式比较,此处情感强度更甚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子衿》与《邶风·静女》在女性形象塑造的异同

答案:同:均展现主动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;异:《静女》侧重馈赠信物的含蓄,《子衿》直接表达怨怼情绪,体现郑地民风差异。

解析:地理文化对文学风格的影响是高频考点。

四、名句赏析

题目:分析"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"的艺术表现力

答案:以衣饰代指恋人,实现由物及人的情感投射;"青青"冷色与"悠悠"热忱形成反差,开创"借物写情"范式。

解析:注意色彩心理学在古诗中的早期运用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