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女儿和爸爸中字头原文

女儿和爸爸中字头原文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28

女儿和爸爸中字头原文

《示儿》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七言绝句,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家国情怀与人生智慧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多角度解析,揭示这首"遗嘱诗"中炽热的爱国精神与深刻的教育思想。

原文

示儿

[宋]陆游

死去元知万事空,

但悲不见九州同。

王师北定中原日,

家祭无忘告乃翁。

译文

原本就知道死后万事皆空,

唯独悲痛未见国家统一。

待到朝廷军队收复中原之日,

家祭时莫忘告知你们父亲。

注释

元知:原本知道。"元"通"原"

九州同:指全国统一。语出《尚书·禹贡》"九州攸同"

王师:南宋朝廷军队。含正统意味

乃翁:你们的父亲。古汉语中"乃"作第二人称所有格

首句以"万事空"的佛家观念反衬次句"但悲"的执着,形成强烈情感张力

末两句时空跨越,将个人生命与历史进程紧密关联

创作背景

嘉定二年(1209年)冬,85岁的陆游在绍兴病榻上完成此诗。此时距北宋灭亡已83年,南宋偏安一隅。诗人一生力主抗金,临终仍牵挂中原收复。据《剑南诗稿》记载,此诗完成后三日,诗人溘然长逝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起承转合"经典模式,首句铺垫,次句转折,后两句升华

2. 语言艺术:"但悲"二字力透纸背,"无忘"一词饱含期许,口语化表达增强感染力

3. 思想内涵:突破个人生死局限,将家国命运置于生命终极关怀

4. 历史价值:体现南宋士大夫"位卑未敢忘忧国"的集体精神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示儿》展现了中国文人"殉道"传统的现代转型。陆游将儒家"杀身成仁"的伦理诉求,转化为对后代的文明托付。诗中"九州同"的意象,已超越单纯的地理概念,成为文化认同的象征。诗人以父亲身份传递的不仅是政治遗嘱,更是文明火种的延续。这种将个体生命融入文化长河的意识,使作品获得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。

范文二

该诗创造性地重构了遗嘱文学范式。传统临终诗多侧重家事安排或个人感慨,陆游却将私人空间公共化。四句诗中三次转换叙事视角:从全知视角的"元知",到主观感受的"但悲",再到跨越生死的"告乃翁",构建出多维时空交织的抒情结构。这种艺术创新,使私人情感获得史诗般的庄严感。

关于《示儿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元(通假字)、九州(文化意象)、王师(政治符号)、乃翁(语法现象)

文学常识:陆游"六十年间万首诗"的创作概况,南宋"中兴四大诗人"地位

艺术手法:反衬手法(万事空vs但悲)、时空跳跃(生前嘱托身后事)

思想内涵: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学表达,士人阶层的家国情怀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元知:__________

(2)乃翁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原本知道

(2)你们的父亲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但悲不见九州同"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
答案:表达诗人临终前对国家未能统一的深切遗憾,凸显超越个人生死的家国情怀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示儿》与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的情感表达差异

答案:陆诗是未竟之愿的悲慨,杜诗是梦想成真的狂喜;前者沉郁顿挫,后者酣畅淋漓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家祭无忘告乃翁"的艺术效果

答案:通过跨越生死的对话设置,将现实与想象时空并置,增强情感冲击力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《示儿》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?

答案示例:该诗启示教育应培养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,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相联系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