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南录后序原文及翻译注释
引导语: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是南宋抗元名臣的自述之作,记录其被俘北行途中的艰险与心志,展现忠贞气节与家国情怀。本文提供完整原文、白话翻译、典故注释及深度解析。
原文
《指南录后序》 宋·文天祥
予自海道至温州,间关抵福州。
时端宗皇帝即位,改元景炎。
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,都督诸路军马。
会元兵至,战不利,奉三宫入海。
至闽之汀州,遂为元兵所执。
译文
我从海路到达温州,辗转来到福州。
当时端宗皇帝即位,改年号为景炎。
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,统领各路军队。
遭遇元军进攻,战事不利,护送皇室成员渡海避难。
行至福建汀州时,终被元军俘虏。
注释
间关:jiān guān,形容路途艰险曲折。
除:授予官职。
三宫:指杨太后、宋端宗及其弟赵昺。
执:俘虏。此处用被动句式强化悲剧色彩。
创作背景
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,文天祥在福建组建流亡继续抗元。次年兵败被俘,押解途中作《指南录》四卷,后序为全书总纲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按时间顺序记述,以官职变迁为暗线,突出"奉命-奋战-被俘"的叙事逻辑。
2. 语言特色:多用短句,动词密集(至、抵、除、战、入、执),体现行动力与紧迫感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个体遭遇折射南宋覆灭史,暗含"知其不可为而为之"的儒家精神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血泪凝成的南冠志》聚焦"奉三宫入海"这一细节,看似平常的护送行动,实则是文天祥对儒家"君辱臣死"观念的实践。在宋室倾颓之际,他仍以丞相之尊亲护幼主,这种明知必败仍恪尽职守的选择,比战场捐躯更具悲剧力量。文中"遂为所执"的被动句式,暗含命运无常的慨叹。
范文二
《刀笔之间的气节》特别关注文天祥的史家笔法。全文仅用85字就完成从流亡到被俘的全过程记录,每个时间节点都对应具体地理坐标(温州-福州-汀州),这种时空交错的纪实风格,既是对《春秋》微言大义传统的继承,又为后世留存了珍贵的南宋末年纪事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文天祥与"宋末三杰"并称,著有《正气歌》《过零丁洋》。
2. 关键字词:"间关"(连绵词)、"除"(授官)、"执"(被动用法)。
3. 历史背景:景炎年号使用时间(1276-1278年)。
4. 思想考点:忠君与思想的统一性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:
(1)间关抵福州:__________
(2)除右丞相:__________
答案:
(1)历尽艰险
(2)授官
二、主旨理解
问:末句"遂为元兵所执"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叙事态度?
答:以冷静客观的笔调记载被俘事实,不刻意渲染悲情,反而凸显史家实录精神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指南录后序》与陆秀夫《祥兴记事》的写作视角差异
答案:文天祥以第一视角记录亲身经历,细节具体;陆秀夫以第三视角总览全局,侧重宏观叙述。二者共同构成南宋末年的"信史"双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