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赏析

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赏析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28

忆山东兄弟古诗原文赏析

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以重阳节为背景,抒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,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等多维度解析这首千古名作。

原文

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

唐·王维

独在异乡为异客,

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
遥知兄弟登高处,

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
译文

独自漂泊在他乡作客,

每逢佳节更加思念亲人。

遥想兄弟们登高远眺时,

插遍茱萸却唯独少了我。

注释

异客:异乡作客之人。"异"字重复使用,强化孤独感。

倍思亲:加倍思念。"倍"字精准传达节日催化效应。

茱萸:重阳节佩插的芳香植物,民俗认为可驱邪避灾。

少一人:以缺席者视角反写团聚场景,构思新颖。

创作背景

王维十七岁时游学长安,适逢重阳佳节。唐代重阳有登高、佩茱萸等习俗,诗人触景生情,由眼前孤独联想到家乡兄弟团聚场景,遂成此诗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前两句直抒胸臆,后两句转换视角,虚实相生。

2. 语言艺术:"独""异""倍"等字锤炼精准,"遥知"体现想象张力。

3. 情感表达:将个人思亲与民俗活动结合,情感更具普遍性。

4. 艺术手法:末句对面着笔,以"少一人"反衬自身存在感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诗人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双重时空:实写异乡孤寂,虚绘家乡欢聚。一个"倍"字道出情感发酵的必然规律,末句通过民俗细节的缺失,完成从个体情感到集体记忆的升华。这种"以乐景写哀"的手法,比直诉愁苦更具感染力。

范文二

王维捕捉到传统节日特有的情感共振效应。茱萸意象既是民俗符号,又是情感纽带。"少一人"的留白处理,让读者自然代入双重角色:既是遥想的旁观者,又是缺席的亲历者。这种多维情感交织,构成唐诗中最动人的思乡画面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王维"诗佛"称号,此诗创作于早期游历阶段。

2. 关键字词:"茱萸"(zhūyú)的民俗含义,"倍"的程度副词用法。

3. 艺术特色:对面落笔的抒情方式,虚实结合的结构特点。

4. 意象分析:茱萸象征团圆,登高暗示空间阻隔。

5. 情感主旨:典型的天涯羁旅之思与节日文化记忆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异客:__________

(2)遥知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客居他乡之人

(2)遥远地推想

解析:需结合唐代士人游学背景理解词汇内涵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遍插茱萸少一人"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
答案:通过家乡团聚场景的想象,表达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未能参与的遗憾。

解析:末句以细节缺席反衬情感在场,是唐诗经典表达方式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题目:分析本诗后两句的艺术特点。

答案:运用对面着笔手法,将实写的异乡孤独与虚写的家乡欢聚形成对比,通过"少一人"的细节强化思念之情。

解析: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,拓展了诗歌的时空维度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代生活,谈谈对"每逢佳节倍思亲"的理解。

答案示例:在当代人口流动频繁的背景下,传统节日仍具有强烈的情感凝聚功能。这句诗揭示了节日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永恒价值,也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。

解析:古诗名句的现代阐释,需把握其揭示的普遍人性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