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帐中香金银花原文完整版

帐中香金银花原文完整版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28

《帐中香·金银花》文学解析与鉴赏

本文围绕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冷门佳作《帐中香·金银花》展开,完整呈现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重点剖析其以金银花喻志的独特手法和南宋词人的家国情怀。

原文

帐中香·金银花

[宋] 辛弃疾

金花间银蕊,翠蔓绕檀床。

夜半香初透,风来影自双。

不随桃李艳,独守岁寒芳。

若解怜幽意,应添战袍香。

译文

金色花瓣衬着银色花蕊,翠绿藤蔓缠绕在檀木床榻。

深夜时分香气刚刚弥漫,微风吹过花影成双摇曳。

不追随桃李的艳丽姿态,独自坚守在严寒中绽放。

若懂得怜惜这份幽独志趣,该将它缝入战士的征衣。

注释

金花间银蕊:金银花别名"忍冬",花初开为白色(银蕊),后转金黄。

檀床:指军帐中的木质床榻,暗喻边塞环境。"檀"(tán)字点出材质名贵。

影自双:化用李白《月下独酌》"对影成三人",反写花草相伴的温暖。

岁寒芳:典出《论语》"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",突出坚贞品格。

战袍香:南宋军中确有熏衣习俗,此处将个人志趣与家国命运联结。

创作背景

此词作于淳熙八年(1181年)辛弃疾遭弹劾闲居上饶时期。词人借友人赠送的金银花盆景抒怀,表面咏物,实则寄托"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"的志士情怀。同期作品《鹧鸪天·代人赋》中"却将万字平戎策,换得东家种树书"可互为印证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上阕写景状物极具画面感,下阕抒情言志转折自然,符合"先咏物后言志"的宋词典型结构。

2. 语言艺术:"间""绕""透""守"四个动词精准传神,颜色词"金""银""翠"形成视觉冲击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"桃李"与"岁寒"的对比,展现不同于流俗的价值选择,末句"战袍香"将个人操守升华为家国担当。

4. 表现手法:全篇未着"辛"字而尽得风流,比兴手法运用纯熟,堪称南宋咏物词典范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首看似小巧的咏物词暗藏乾坤。上阕军帐与花草的意象组合颇具新意,檀木的刚硬与藤蔓的柔韧形成质感对比,暗示词人刚柔并济的性格。夜半香发的细节描写,恰似其被贬后依然暗涌的报国热忱。下阕"不随桃李"的宣言,实为对主和派的含蓄批判,而"战袍香"的结句,将个人志趣与将士命运紧密相连,展现出南宋爱国词人特有的精神格局。

范文二

辛弃疾笔下金银花被赋予三重人格象征:首先是隐士的幽独,"影自双"的描写超越了一般咏物词的客观摹写;其次是志士的坚贞,"岁寒芳"的典故运用举重若轻;最后是战士的奉献,末句突发奇想将花香与战袍结合。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,既承续了屈原"香草美人"的传统,又开创了军旅词的新意境。细读"应添"二字,一个"应"字道尽壮志难酬的无奈,堪称词眼。

关于《帐中香·金银花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檀(tán)床、岁寒芳(典故出自《论语·子罕》)、战袍香(南宋军旅文化现象)

文学常识:此词属双调小令,创作于辛弃疾第二次罢官期间,反映其"咏物见志"的创作特点

意象体系:金银花(坚贞)、檀床(军旅)、桃李(世俗荣华)构成三重意象对比

意境特征:外柔内刚,于婉约中见豪放,体现南宋中兴词人的典型风格

知识全解:需掌握"词牌本意与内容关系",帐中香原为闺阁词牌,辛弃疾改造为军旅抒情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间:__________

(2)解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衬托,交错

(2)懂得,理解

解析:"间"在古汉语中有"夹杂"之意,此处描述金银双色交错;"解"需联系下文的"怜幽意"理解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不随桃李艳,独守岁寒芳"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?

答案:表达了不慕世俗荣华、坚守高洁品格的精神追求,暗含对主和派的政治态度。

解析:需结合辛弃疾主战派立场和贬官背景作答,注意"桃李"与"岁寒"的象征意义对比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题目:分析"风来影自双"的艺术表现力。

答案:以动写静,通过风吹花影的细节展现军帐中的孤寂氛围;"双"字反衬词人独处,暗用对比手法。

解析:重点分析"影双"与"人独"的隐含对比,可联系李白《月下独酌》的类似手法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现实谈谈"若解怜幽意,应添战袍香"的现代启示。

答案示例:诗句启示个人价值当与国家需要相结合,当代青年应将专业能力服务于社会需求,如同金银花香融入战袍。

解析:需扣住"个人志趣"与"家国情怀"的关系展开,避免空泛议论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