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师表原文全篇翻译与深度解析
《出师表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,凝聚了忠贞之志与治国韬略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鉴赏,帮助读者理解这篇千古名文的精髓。
出师表·诸葛亮
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
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
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;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
白话译文
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便中途去世,如今天下分裂为三国,蜀汉国力困顿,这确实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。
但侍卫大臣在朝廷内毫不懈怠,忠诚将士在边疆舍生忘死,都是因为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,想要报答给陛下。
实在应该广开言路,发扬先帝的美德,振奋志士的锐气;而不该轻视自己,说话不合道理,堵塞忠言进谏的途径。
注释
【崩殂(cú)】古代称帝王之死为崩,殂亦有死亡之意。
【恢弘】动词,意为发扬扩大,读作huī hóng。
“危急存亡之秋”运用借代手法,以季节代指时刻,凸显局势紧迫性。
“妄自菲薄”出自《诗经》,此处规劝刘禅保持政治自信。
创作背景
公元227年,诸葛亮准备首次北伐曹魏。此时刘备已病逝五年,刘禅庸弱,蜀汉外有强敌、内乏良将。诸葛亮以丞相身份总揽朝政,此表既是军事部署的说明,更是政治遗嘱的体现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-总"模式,先分析局势,再提出具体建议,最后表明心迹,逻辑严密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对偶句式如"开张圣听/妄自菲薄",形成强烈对比;"苟全性命""夙夜忧叹"等四字短语凝练深沉。
3. 思想内核:贯穿"亲贤臣远小人"的治国理念,体现儒家"致君尧舜"的政治理想。
4. 情感表达:十三次提及"先帝",以先主权威强化说服力,字里行间流露老臣苦心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出师表》最动人处在于其矛盾性。诸葛亮明知刘禅难成大器,仍以"鞠躬尽瘁"之心规劝;洞悉蜀汉实力不济,却坚持"汉贼不两立"的信念。文中"受任于败军之际"等句,实为英雄面对历史宿命的悲壮宣言。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,恰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最高体现。
范文二
从公文写作角度看,《出师表》创造了独特的劝谏范式。全文七提"陛下",八言"宜"字,既有臣子的恭谨,又含师者的威严。尤其"亲贤臣远小人"六字,将复杂的治国方略浓缩为儿童可诵的格言。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智慧,使严肃的政论文章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感染力。
关于《出师表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崩殂(cú)、陟(zhì)罚臧否(pǐ)、裨(bì)补阙漏、猥(wěi)自枉屈
文学常识: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情的文体,与"奏""疏"同属上行公文
核心意象:"五月渡泸"象征艰难险阻,"三顾茅庐"成为礼贤下士的经典典故
名句理解:"受任于败军之际"体现临危受命的担当,"庶竭驽钝"表达竭尽全力的决心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中道崩殂:__________
(2)恢弘志士之气:__________
答案:
(1)中途去世
(2)发扬扩大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 "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"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?
答案: 开篇点明蜀汉面临的严峻形势,为后文提出的治国建议奠定现实基础,同时唤起刘禅的危机意识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 比较《出师表》与《陈情表》的情感表达差异
答案: 《出师表》侧重君臣大义与国家责任,情感庄重恳切;《陈情表》强调个人孝道与家族伦理,情感哀婉动人。二者同属"表"体,但抒情侧重点不同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 赏析"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"的表达效果
答案: 对仗工整的句式强化了历史场景的沉重感,"败军"与"危难"的并置凸显诸葛亮临危受命的担当精神,为下文"夙夜忧叹"作铺垫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 如何用《出师表》内容论证责任担当?
答案示例: 诸葛亮"鞠躬尽瘁"的誓言,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"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"的担当意识。这种不推诿、不逃避的精神,对当代青年树立责任意识具有启示意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