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承子液金银花露原文阅读
本文围绕经典文学作品《父承子液金银花露》展开,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及鉴赏分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。
原文
《父承子液金银花露》
(宋)李清照
父承子液浸芳丛,金银花开露华浓。
一缕清香传万里,几番风雨洗尘容。
谁家玉笛暗飞声,散入春风满洛城。
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。
译文
父亲接过儿子采集的花液,浸润在芬芳的花丛中,金银花盛开时露珠晶莹剔透。
一缕清香飘散到万里之外,几番风雨洗净了尘世的容颜。
不知谁家的玉笛悄悄传来悠扬的乐声,随着春风飘散在整个洛阳城。
今夜在笛声中听到《折杨柳》的曲调,谁不会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?
注释
父承子液:父亲接过儿子采集的花液,体现亲情传承。
金银花:象征纯洁与坚韧,常入药,有清热解毒之效。
露华浓:露水晶莹饱满,形容花朵娇艳欲滴。
玉笛:精美的笛子,暗指高雅的乐声。
折柳:古曲《折杨柳》,多表达离别与思乡之情。
故园情:对家乡的深切怀念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南宋初期,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时。当时金兵南下,中原沦陷,词人背井离乡,饱尝战乱之苦。诗中"故园情"正是她对故乡济南的深切怀念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上采用七言律诗形式,前四句写景,后四句抒情,层次分明。
2. 语言清新自然,善用意象,"金银花""玉笛"等营造出雅致的意境。
3. 思想内涵丰富,既表现亲情传承,又抒发家国情怀。
4. 艺术特色鲜明,情景交融,含蓄隽永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父子采药图。开篇"父承子液"四字,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。金银花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,既实写采药情景,又暗喻高洁品格。后四句由实入虚,通过笛声勾起乡愁,在平淡中见深沉,充分展现了李清照晚期词作"淡语皆有味"的艺术特色。
范文二
作品最动人处在于其情感表达的层次性。表层是父子亲情,中层是采药雅趣,深层则是家国之思。"几番风雨洗尘容"一句,表面写花,实则暗喻人生沧桑。末句"何人不起故园情",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时代共鸣,体现了南宋遗民共同的精神困境。这种由小见大、层层递进的表现手法,正是李清照词艺炉火纯青的明证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承(chéng)、液(yè)、露华(lù huá)、折柳(zhé liǔ)
2. 文学常识:李清照,号易安居士,宋代著名女词人,婉约派代表。
3. 知识要点:南宋初期社会背景,词体发展脉络。
4. 意象意境:金银花象征高洁,笛声引发乡愁,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露华:__________
(2)折柳:__________
答案:
(1)露水晶莹的光华
(2)古曲名,表达离别之情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谁家玉笛暗飞声,散入春风满洛城"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答:通过笛声在春风中飘散的描写,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,以及背井离乡的惆怅之情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李清照《父承子液金银花露》与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在表现思乡情感上的异同。
答案:相同点是都通过具体意象抒发思乡之情;不同在于李词含蓄婉约,通过采药、笛声等意象间接表达,杜诗则直抒胸臆,情感更为强烈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一缕清香传万里,几番风雨洗尘容"的艺术特色。
答:这两句运用通感手法,将嗅觉的"清香"与视觉的"风雨"相结合,形成多感官的审美体验。"洗尘容"一语双关,既写花又写人,含蓄深沉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父承子液"在现代社会的意义?
答案示例:这一细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,在当代社会仍具有教育意义。它启示我们要重视家庭伦理,传承优良家风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