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岳虎狼之年原文注释版
本文围绕唐代诗人杜甫的《登高》展开,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这首反映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的经典诗作。
原文
《登高》
杜甫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译文
狂风呼啸天空高远猿猴哀鸣,水中小洲清澈沙白鸟儿盘旋。
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下,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来。
漂泊万里面对秋景常感伤,年老多病独自登上高台。
生活艰难遗憾白发渐多,穷困潦倒最近又戒了浊酒。
注释
猿啸哀:猿猴啼叫声凄厉,烘托悲凉氛围。
渚(zhǔ):水中的小块陆地。
萧萧:拟声词,形容落叶声。
百年:指年老,杜甫时年五十六岁。
繁霜鬓:形容白发如霜般密集。
新停:最近戒酒,暗指贫病交加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(767年)秋,杜甫流寓夔州期间。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,诗人饱经战乱漂泊,贫病交加,登高望远时触景生情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四句写景,后四句抒情,符合律诗起承转合规范。
2. 语言:善用叠词"萧萧""滚滚",增强韵律感。
3. 思想:通过自然景象的宏阔反衬个人命运的渺小。
4. 艺术:将猿啸、落木等意象与羁旅愁思完美融合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杜甫此诗最显著的特点是境界的壮阔与情感的沉郁形成强烈反差。首联"风急天高"营造出天地苍茫的视觉空间,而"猿啸哀"立即注入悲情元素。颔联"无边""不尽"的夸张手法,既写自然之永恒,又暗喻愁绪之无尽。这种将个人命运置于宏大时空背景下的写法,凸显了诗人"宇宙意识"与"生命意识"的交织。
范文二
诗中"繁霜鬓"与"浊酒杯"两个细节最具感染力。白发是岁月与苦难的见证,戒酒则是贫困潦倒的无奈选择。诗人以具象的生理特征(白发)和生活细节(戒酒)来表现抽象的精神痛苦,这种"以实写虚"的手法,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张力。尾联十四字浓缩了杜甫晚年所有的生存困境,堪称盛唐诗歌中最沉痛的叹息。
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渚(zhǔ)、萧萧(xiāo)、潦倒(liáo dǎo)
文学常识:此诗被誉为"古今七律第一",体现杜甫"沉郁顿挫"的诗风
意象分析:猿啸象征悲凉,落木暗示生命凋零,长江喻指时间永恒
艺术特色:对仗工整(八句皆对),情景交融,虚实相生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渚清:__________
(2)萧萧:__________
答案:
(1)水中小块陆地
(2)拟声词,形容落叶声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万里悲秋常作客"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?
答案:表现诗人长期漂泊异乡、逢秋伤怀的羁旅之愁,暗含对战乱时代的控诉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"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运用对偶和叠词,形成视听交融的立体画面。落叶的凋零与江水的永恒构成对比,既写自然之景,又寓人生无常之感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杜甫《登高》与李白《早发白帝城》的情感差异。
答案:杜诗沉郁悲凉,聚焦个人命运与时代苦难;李诗豪放飘逸,重在表现山水奇观与行旅快意。前者体现现实主义特征,后者具浪漫主义色彩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