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赏析
《后出师表》是诸葛亮北伐前向蜀汉后主刘禅呈递的奏章,展现了其"鞠躬尽瘁"的忠贞精神与北伐中原的战略构想。本文完整呈现原文、白话译文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这篇千古名表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。
后出师表·诸葛亮
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
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
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;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
译文
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便中途去世,如今天下分裂为三国,蜀汉国力困乏,这确实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。
但侍卫大臣在朝廷内毫不懈怠,忠诚将士在外舍生忘死,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,想要报答给陛下。
实在应该广开言路,发扬先帝遗留的美德,振奋志士的勇气;而不应轻视自己,说话不合道理,堵塞忠言进谏的途径。
注释
崩殂(bēng cú):帝王之死的婉辞。特指刘备公元223年病逝。
疲弊:困乏衰弱。指蜀汉经历夷陵之战后国力衰微。
开张圣听:扩大听闻。典出《尚书》"明目达聪",比喻广纳谏言。
妄自菲薄:出自《出师表》首创成语,指过分看轻自己。
创作背景
建兴六年(228年)冬,诸葛亮准备二次北伐。时值首次北伐失利,朝中反对声起。此文既为陈述北伐必要性,亦含教导年轻君主之意。文中六用"先帝",既强调法统传承,亦暗含对刘禅施政不足的规劝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-总"式议论文结构,先论危急形势,次陈具体建议,终以"讨贼兴复"作结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对偶句式如"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",增强节奏感与说服力。
3. 思想内涵:提出"亲贤臣,远小人"的治国原则,体现儒家"为政以德"的政治理想。
4. 情感表达:贯穿"忧患意识"与"报恩思想",形成沉郁顿挫的情感基调。
范文一
《后出师表》最动人处在于其矛盾性表达。诸葛亮既言"益州疲弊",又坚持"当奖率三军",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,恰是儒家"知其不可而为之"精神的实践。文中"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"八字,以生命承诺完成政治契约,超越了普通奏章的公文属性,成为士大夫精神的人格宣言。
范文二
从文学技法看,本文善用数字强化说服力。"五月渡泸"、"六出祁山"等具体时空的罗列,构成强烈的历史在场感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臣本布衣"段的身份转换,从丞相到平民的自我指涉,既降低进言姿态,又暗含"天下兴亡匹夫有责"的潜台词,这种修辞策略在历代奏议中堪称典范。
关于《后出师表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崩殂(bēng cú)、陟罚臧否(zhì fá zāng pǐ)、裨补阙漏(bì bǔ quē lòu)
2. 文学常识:表文体特征、诸葛亮的"前出师表"与"后出师表"区别
3. 名句默写:"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"、"庶竭驽钝,攘除奸凶"
4. 思想主旨:忠君爱国、励精图治、忧患意识三位一体的政治哲学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恢弘志士之气:__________
(2)引喻失义:__________
答案:
(1)发扬激励
(2)说话不合道理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"亲贤臣,远小人"在全文中的作用?
答案:既是治国理政的核心主张,又暗含对刘禅宠信黄皓的规劝。通过正反对比论证,强调人才选拔关乎国家存亡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前出师表》与《后出师表》的情感差异?
答案:前表多谆谆教导,后表更具悲壮色彩。"臣之辛苦"等表述显露身心俱疲之态,两表情感变化折射北伐形势的恶化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"的表达效果
答案:八字形成铿锵有力的誓言,以生命长度丈量责任担当。对偶句式强化决绝态度,成为忠臣精神的千古绝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