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说新语两则原文阅读:魏晋风骨的生动剪影
《世说新语》作为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,以简练传神的笔法记录了名士言行。本文精选"雪夜访戴""管宁割席"两则经典,通过原文解读与多维分析,揭示魏晋士人独特的精神风貌。
原文
雪夜访戴 刘义庆
王子猷居山阴,夜大雪,眠觉,开室,命酌酒。
四望皎然,因起彷徨,咏左思《招隐诗》。
忽忆戴安道,时戴在剡,即便夜乘小船就之。
经宿方至,造门不前而返。人问其故,王曰:
"吾本乘兴而行,兴尽而返,何必见戴?"
管宁割席 刘义庆
管宁、华歆共园中锄菜,见地有片金。
管挥锄与瓦石不异,华捉而掷去之。
又尝同席读书,有乘轩冕过门者,宁读如故,歆废书出看。
宁割席分坐曰:"子非吾友也。"
译文
《雪夜访戴》:王子猷居住山阴时,某夜大雪初停,他醒来打开房门,命人斟酒。见四周银装素裹,起身徘徊吟诵左思《招隐诗》。忽然想起戴安道,当时戴在剡县,立即连夜乘船前往。经过整夜航行到达门前,却转身返回。旁人询问原因,王子猷答:"我本是乘兴而去,兴尽便回,为何非要见戴?"
《管宁割席》:管宁与华歆同在园中锄地,发现土里有金子。管宁继续锄地视如瓦石,华歆捡起又扔掉。两人曾同席读书,有官员乘轿经过,管宁照常读书,华歆丢下书出去观看。管宁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:"你不是我的朋友。"
注释
皎然(jiǎo rán):洁白明亮貌。《晋书》多用此词形容雪景。
彷徨:此处指徘徊踱步,表现名士闲适之态。
捉而掷去:抓起来又扔掉,细节描写展现华歆内心波动。
轩冕(xuān miǎn):官员车驾,象征世俗名利。
割席:典型行为艺术,成为后世"绝交"的经典意象。
创作背景
刘义庆编撰《世说新语》正值南朝刘宋时期,距魏晋风流未远。当时门阀士族崇尚清谈,这两则故事分别体现"任诞"与"德行"两类名士作风。王子猷故事反映东晋士族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,管宁事迹则源自汉末名士重操守的传统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两则均采用"行为+对话"的戏剧性结构,前因后果完整,结尾点睛。
2. 语言艺术:动词运用精准,"乘""割""捉"等字强化动作张力,对话简短有力。
3. 思想内涵:"雪夜访戴"彰显魏晋风度中的真率性情,"割席"体现汉末士人的道德洁癖。
4. 表现手法:对比手法突出,王子猷的随性与戴安道的缺席,管宁的专注与华歆的浮躁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名士风流的生命美学
王子猷雪夜访戴的举动,看似荒诞却蕴含深刻的生命哲学。夜航剡溪的整个过程犹如行为艺术,"造门不前"的转折尤其精妙。这种"兴尽而返"的处事方式,将瞬间的情感体验置于理性目的之上,展现魏晋士人对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。值得注意的是,王子猷咏诵的左思《招隐诗》恰有"何必丝与竹,山水有清音"之句,与故事主旨形成互文。
范文二:道德选择的象征表达
管宁割席的决绝姿态,成为中国文化中道德评判的经典符号。故事通过"锄金""观轩"两个日常场景的对比,层层推进人物冲突。管宁对金子的漠视与华歆的犹豫,构成第一次价值观碰撞;面对权贵时的不同反应,则彻底暴露二人精神世界的鸿沟。割席动作的仪式感,既是对交友标准的宣示,也暗含汉末清流对抗浊世的政治隐喻。
关于《世说新语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刘义庆为南朝宋宗室,《世说新语》分36门类,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名士轶事。
高频字词:彷徨(páng huáng)、轩冕(xuān miǎn)、剡溪(shàn xī)。
经典意象:雪夜访戴成为"魏晋风度"的典型符号,割席演变为"绝交"的代称。
思想要点:任诞门体现个性解放,德行门反映道德坚守,二者共同构成名士文化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四望皎然:__________
(2)捉而掷去:__________
答案:
(1)洁白明亮的样子
(2)抓起来又扔掉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吾本乘兴而行,兴尽而返"反映了怎样的生活态度?
答案:体现重视当下体验、超越功利目的的生命哲学,彰显魏晋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特质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两则故事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同手法
答案:"雪夜访戴"通过连续动作展现率性,"割席"借助对比细节凸显操守。前者重行为过程,后者重事件结果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宁割席分坐曰"的表达效果
答案: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,视觉冲击力强。"割"字的力度感强化决绝态度,成为道德评判的经典场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