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注释
《智子疑邻》是《韩非子·说难》中的一则寓言,通过简短的故事揭示主观偏见对判断的影响。读者可从原文、译文及解析中领悟其深刻的哲理内涵。
原文
《智子疑邻》
宋有富人,天雨墙坏。
其子曰:“不筑,必将有盗。”
其邻人之父亦云。
暮而果大亡其财。
其家甚智其子,而疑邻人之父。
译文
宋国有个富人,因下雨院墙倒塌。
他的儿子说:“不修墙,一定会遭盗窃。”
邻居的老人也这样说。
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。
这家人认为儿子很聪明,却怀疑邻居老人是窃贼。
注释
【宋有富人】宋:春秋诸侯国名,在今河南商丘一带。
【天雨墙坏】雨(yù):动词,下雨;坏:倒塌。
【不筑】筑:修建,此处指修补院墙。
【暮而果大亡其财】暮:傍晚;亡:丢失。
【艺术手法】通过"智子"与"疑邻"的对比,凸显主观情感对判断的干扰。
创作背景
战国时期社会动荡,韩非子为阐明"说之难"而作此篇。当时游说之士常因君主好恶而遭祸,故事折射出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危机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事件-预言-结果-反应"四段式,逻辑严密。
2. 语言特色:全篇仅42字,动词"雨""坏""亡"串联因果链条。
3. 思想内涵:揭示"亲疏异判"的心理定势,具有普遍警示意义。
4. 艺术对比:"智"与"疑"形成强烈反差,强化讽刺效果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则寓言的艺术张力在于其极端简练。韩非子不描写人物相貌,不交代失窃细节,仅用"大亡其财"四字便完成情节转折。最精妙处在于结尾的突然收束——富人家对相同预警的截然不同态度,像刀锋般划开人性弱点。这种"冰山式"写法,留给读者巨大的思考空间。
范文二
故事中的"墙"具有双重象征意义。实指倒塌的院墙,暗喻判断力的屏障。当人们用情感亲疏作判断标准时,就像透过残破的墙垣看世界,必然产生认知偏差。韩非子以冷峻的笔触告诉我们:真理不会因说话人的身份而改变,但人类总难逃"智子疑邻"的思维陷阱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雨(yù,动词)、筑(修建)、亡(丢失)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韩非子·说难》,法家代表作
3. 核心意象:"墙"象征认知障碍,"盗"隐喻误判恶果
4. 哲理启示:克服主观偏见才能客观认识事物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天雨墙坏 雨:__________
(2)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:__________
答案:
(1)下雨(动词)
(2)丢失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这则寓言揭示了什么道理?
答案:说明人们常因情感亲疏影响判断,告诫我们要克服主观偏见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智子疑邻》与《吕氏春秋》中"疑邻盗斧"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?
答案:同:都展现主观臆断的危害;异:韩非子侧重亲疏影响判断,《吕氏春秋》强调疑心自扰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其家甚智其子,而疑邻人之父"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通过对比凸显荒谬性,"甚智"与"疑"的强烈反差增强讽刺力度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现实谈谈"智子疑邻"现象的启示。
答案示例:现代社会中,我们应避免因关系远近影响工作判断,如管理者对亲友的过度信任可能造成决策失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