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生于忧患原文及翻译讲解

生于忧患原文及翻译讲解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28

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原文及翻译讲解

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是《孟子·告子下》中的经典篇章,以雄辩的逻辑和生动的例证阐述逆境磨砺意志、安逸消解斗志的哲理。本文将通过原文呈现、白话翻译、典故解析和思想评述,揭示这一命题的永恒价值。

原文

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

孟子

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

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

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

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

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

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

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

曾益其所不能。

译文

舜从田间耕作中被起用,傅说从筑墙工事中被选拔,

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商贩中受举荐,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,

孙叔敖从海滨隐居处被任用,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。

因此上天要把重大使命降临给这样的人,

必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,使他的筋骨劳累,

使他经受饥饿,使他身处贫困,

使他的行为屡遭挫折,以此触动心灵、坚韧性情,

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。

注释

畎(quǎn)亩:田间,畎为田间小沟。

版筑:古代筑墙方法,指傅说从事土木劳作。

空乏:资财缺乏,使动用法。

行拂乱:行为违背意愿,"拂"通"悖"。

动心忍性:触动心灵使性格坚韧,孟子首创的哲学概念。

典故体系:连续六位历史人物例证构成排比论证,涵盖君主(舜)、贤臣(傅说等)、政治家(管仲)三类典型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中期诸侯兼并加剧,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主张。该篇作于齐国稷下学宫时期,针对当时贵族骄奢现象提出警示。孟子通过历史案例证明:个人成长与国家存亡均遵循"逆境激发潜能,安逸导致衰亡"的规律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先列事实后推理论证,六个历史案例构成排比式论据,形成不容辩驳的气势。

2. 语言艺术:"苦""劳""饿""空乏"四个动词短语形成递进,展现磨难的系统性。

3. 思想内核:将个体成长经验上升为普遍规律,隐含"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"的辩证思维。

4. 现实意义:对当代社会仍具警示作用,尤其针对青少年抗挫折教育具有指导价值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孟子的论证艺术在本文达到巅峰。开篇六例皆取自真实历史,舜耕历山、傅说筑城等典故本身具有道德示范性。作者不直接说理,而是让事实形成排山倒海般的说服力。尤其"天将降大任"的推论,将人事与天道相连,赋予哲理以神圣性。动词"苦""劳""饿"的递进使用,构建出完整的磨难体系,这种严密性远超同期诸子散文。

范文二

该文揭示的成长规律至今仍发人深省。孟子刻意选择出身卑微的历史人物:舜是农夫,傅说是工匠,百里奚是奴隶。这种选择暗示才能与出身无关,而与环境磨砺直接相关。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,适度压力确实能提升心理韧性(Resilience),这与孟子"动心忍性"的论断惊人一致。文中"曾益其所不能"的表述,更暗合现代教育学的"最近发展区"理论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畎(quǎn)亩、版筑、空乏、拂乱

文学常识:孟子"性善论"思想、《孟子》散文雄辩风格

论证方法:归纳论证、排比修辞、历史例证

核心命题:忧患意识对个人成长与国家治理的双重意义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发于畎亩之中:__________

(2)行拂乱其所为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兴起,指被任用

(2)违背

解析:"发"在先秦有"兴起"的特殊含义;"拂"通"悖"需注意通假现象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文中六个历史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?

答案:说明人才往往在艰苦环境中成长,逆境能磨砺意志、培养才能。

解析:事例涵盖不同阶层、职业,具有普遍代表性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孟子与孔子对"忧患"认识的差异。

答案:孔子强调"君子忧道不忧贫",侧重道德修养;孟子则系统论证逆境对能力培养的作用,更具实践性。

解析:体现儒家思想从伦理规范向实践哲学的发展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"的句式特点。

答案:使用因果连词"所以"承接上文,"动心""忍性"两个动宾短语形成对仗,"曾益"作结果补语,逻辑严密。

解析:典型孟子式论断句式,体现其"知言"主张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