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军行原文及翻译注释
本文围绕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诗代表作《从军行》展开,详细解析其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,并附鉴赏范文与考试重点整理。
从军行·其四
唐·王昌龄
青海长云暗雪山,
孤城遥望玉门关。
黄沙百战穿金甲,
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译文
青海湖上绵延的乌云遮蔽了雪山,
孤零零的城池与遥远的玉门关遥遥相对。
将士们在黄沙中历经百战,铠甲都已磨穿,
不攻破楼兰誓不返回家乡。
注释
青海:指青海湖,唐代西北边防要地。
长云:连绵不断的乌云,象征边塞环境的压抑。
玉门关:汉代设立的重要关隘,诗中代指边防前线。
穿金甲:金属铠甲被磨穿,极言战斗之惨烈。
楼兰:汉代西域古国,诗中借指外族敌人。
后两句通过"穿金甲"的细节描写与"终不还"的决绝誓言,展现戍边将士的坚韧与豪情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盛唐时期,当时唐王朝与吐蕃在西北边境战事频繁。王昌龄曾任江宁丞,虽未亲历战场,但通过与边将交往获得创作素材。诗中融合真实地理与艺术想象,反映盛唐文人建功立业的普遍情怀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形成由远及近、由物及人的递进式结构。
2. 语言艺术:"暗""孤""穿"等动词精准有力,"终不还"三字斩钉截铁。
3. 思想内涵:既表现战争的残酷,更突出将士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。
4. 艺术特色:虚实相生,将地理意象(青海、玉门关)与历史典故(楼兰)巧妙结合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此诗堪称盛唐边塞诗的典范。开篇以"青海""雪山""孤城"等意象构建苍茫的边塞图景,"暗"字既写天气阴沉,又暗示战云密布。三、四句笔锋陡转,用"穿金甲"的细节白描与"终不还"的铿锵誓言,形成巨大情感张力。全诗仅28字,却完美呈现了唐代军人"轻生死重然诺"的精神特质。
范文二
王昌龄善于在短小篇幅中寄托深沉情感。诗中"楼兰"用典值得玩味,这个被班超征服的古国,在此成为民族气节的象征。末句"不破楼兰终不还",看似豪迈,实含悲壮——"终不还"三字暗示可能马革裹尸的结局。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使命紧密联系的表达,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。
关于《从军行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长云(cháng yún)、玉门关(yù mén guān)、穿金甲(chuān jīn jiǎ)、楼兰(lóu lán)
文学常识:王昌龄为"边塞诗派"代表,与高适、岑参并称;此诗属七言绝句,押删韵。
意象分析:雪山象征边塞苦寒,孤城表现戍边孤独,黄沙暗示战争惨烈。
意境特征:雄浑壮阔中蕴含悲凉,豪迈宣言里暗藏牺牲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穿:__________
(2)终:__________
答案:
(1)磨破
(2)始终
解析:"穿金甲"是夸张手法,突出战斗频繁;"终"强调时间上的坚持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"黄沙百战穿金甲"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通过视觉(黄沙)、触觉(穿甲)、数量(百战)的多维度描写,浓缩展现戍边生活的艰苦卓绝,为下文的誓言作铺垫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王昌龄《从军行》与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的情感差异。
答案:王诗侧重表现军人誓死报国的决心,情感刚烈;岑诗更多描写边塞奇景与离别愁绪,风格瑰丽而深沉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孤城遥望玉门关"的构图特点。
答案:以"孤城"为近景,"玉门关"为远景,中间用"遥望"连接,形成纵深的空间层次,衬托戍卒的孤独与坚守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"不破楼兰终不还"谈谈当代军人的精神传承。
答案示例:古诗表现的忠诚与坚韧仍是当代军人的核心品质。在和平年代,这种精神转化为坚守岗位、无私奉献的现代军人本色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