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挑山工原文阅读

挑山工原文阅读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28

挑山工原文阅读:冯骥才笔下的负重者之歌

引导语:冯骥才散文《挑山工》以纪实笔法描绘泰山挑夫的生存姿态,通过质朴文字展现劳动者与自然的对话,传递对生命韧性的礼赞。读者将从中获取原文、精准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,理解文本蕴含的哲学思考。

原文:

《挑山工》

冯骥才

在泰山上,随处都可碰到挑山工。

他们黑黝黝的脊背被太阳烤得油亮,

竹扁担压进肩胛的肉里,

脚步却稳稳地凿在石阶上。

一筐砖头两百斤,

一袋水泥一百八,

他们用肉做的秤砣,

称着泰山的重量。

译文:

在泰山景区,随时都能遇见挑运货物的工人。

他们被晒得黝黑的背部泛着油光,

竹制扁担深深勒进肩膀的肌肉,

每一步都扎实地踩在登山石阶。

每担砖块重达两百斤,

每包水泥约一百八十斤,

这些劳动者以血肉之躯为秤砣,

丈量着泰山承载的分量。

注释:

1. "黑黝黝":hēi yǒu yǒu,形容皮肤被阳光长期照射的深黑色。

2. "凿":záo,动词活用,比喻脚步如凿刻般坚定有力。

3. "肉做的秤砣":隐喻修辞,将人体比作称重工具,突出劳动强度。

4. 艺术表现:白描手法呈现视觉冲击,"油亮""压进"等词激活触觉联想。

创作背景:

1983年冯骥才登泰山时,观察到挑夫们日复一日背负重物攀登险道。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,传统体力劳动者仍在支撑基础建设。作者通过记录这一即将消逝的职业群体,完成对劳动价值的文学存档。

作品解析: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观察-特写-升华"三段式,由群像转到个体再至哲学思考。

2. 语言特色:动词运用精准("烤""凿""称"),名词具象可感("竹扁担""肩胛肉")。

3. 思想内核:揭示劳动者与自然的永恒博弈,暗含对现代化进程中身体劳作的追问。

鉴赏范文:

范文一

《挑山工》最动人的是对身体经验的文学转化。"竹扁担压进肩胛的肉里"中"压进"二字包含触觉痛感,而"凿"字将脚步拟作雕刻动作,赋予劳动以艺术创造的尊严。这种将苦难审美化的处理,使文本超越简单同情,构建起劳动者与泰山的精神对等关系。

范文二

冯骥才通过物质重量的精确数字("两百斤""一百八"),与"肉做的秤砣"形成冰冷计量与温热生命的反差。这种反差揭示工业化进程中人的异化危机——当机械尚未完全替代人力时,劳动者仍在用身体丈量世界的重量,文本因此具有人类学意义上的记录价值。

关于《挑山工》的考试重点整理:

1. 关键字词:黝(yǒu)、胛(jiǎ)、凿(záo)、秤砣(chèng tuó)

2. 文学常识:冯骥才为当代"伤痕文学"代表作家,本文属纪实散文

3. 意象分析:泰山象征永恒,扁担隐喻重负,形成渺小个体与宏大自然的对话

4. 核心哲理:揭示劳动创造与生命尊严的辩证关系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: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油亮:__________

(2)称着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形容皮肤因汗水和日晒产生的光泽

(2)衡量/丈量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他们用肉做的秤砣"这句话如何理解?

答案:运用隐喻修辞,将挑山工的身体比作称重工具,既表现劳动强度之大,又暗示劳动者才是衡量世界价值的真正标准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题目:分析文中数字运用的艺术效果

答案:"两百斤""一百八"等具体数字形成视觉冲击,与后文"肉做的秤砣"形成理性计量与感性体验的张力,强化文本纪实感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《挑山工》内容,谈谈对"劳动创造美"的理解

答案示例:文本中劳动者变形的肩膀与被压弯的扁担构成特殊美学形态,这种由苦难转化的美,本质上是对人类生存韧性的礼赞,体现劳动行为本身蕴含的创造性能量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