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核舟记原文朗读版

核舟记原文朗读版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28

核舟记原文朗读版

引导语:《核舟记》是明代魏学洢的经典散文,通过描绘一枚桃核雕刻的小舟,展现中国古代微雕艺术的精湛技艺与文人雅趣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工艺奇观背后的文化内涵。

原文

《核舟记》

明·魏学洢

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,能以径寸之木,为宫室、器皿、人物,以至鸟兽、木石,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

尝贻余核舟一,盖大苏泛赤壁云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,高可二黍许。

中轩敞者为舱,箬篷覆之。旁开小窗,左右各四,共八扇。启窗而观,雕栏相望焉。

闭之,则右刻"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",左刻"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",石青糁之。

译文

明朝有位手艺奇巧的人叫王叔远,能用直径一寸的木料,雕刻宫殿、器具、人物,甚至鸟兽、树木山石,无不顺着木料形态模拟物象,各有神态。

他曾赠我一枚核舟,刻的是苏轼泛舟赤壁的景象。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,高约两颗黍粒。

中间高敞部分是船舱,覆盖着箬竹叶做的篷。两旁开小窗,左右各四扇,共八扇。打开窗户可见雕花栏杆相对。

关上窗,右边刻着"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",左边刻着"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",用石青颜料涂抹字迹。

注释

径寸:直径一寸(约3厘米),极言材料微小

罔不:无不,双重否定表肯定

大苏泛赤壁:指苏轼《赤壁赋》中月夜泛舟的典故

石青糁之:用矿物颜料填色,体现雕刻细节

黍:古代计量单位,二黍约3毫米

创作背景

明代中后期,苏州地区手工业高度发达,微雕艺术达到巅峰。魏学洢亲眼目睹王叔远核雕后,惊叹其"灵怪之技",遂作此文。当时文人推崇"格物致知"的理学思想,对工艺品的观察记录成为治学方式之一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按空间顺序描写,从整体到局部,最后聚焦窗上题字,形成递进式观察视角

2. 语言特色:用"轩敞""相望"等建筑术语,体现科学记述与文学描写的结合

3. 思想内涵:通过"芥子纳须弥"的微观世界,展现"道器合一"的哲学观念

4. 艺术手法:用"箬篷""雕栏"等实物细节反衬雕刻之精,以《赤壁赋》文句深化意境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核舟记》最震撼处在于将文学意境凝固于方寸之间。文中"山高月小"四句直接引用苏轼《后赤壁赋》,使微雕获得文学基因。当读者想象指尖大小的窗格上竟刻有完整诗句,且用石青填色时,物质与精神的界限已然消弭。这种"纳须弥于芥子"的创作,正是中国艺术"以小见大"美学观的极致体现。

范文二

魏学洢的记述暗含科学观察精神。文中"八分有奇""二黍许"的精确计量,与"罔不因势象形"的定性描述形成互补。这种写法继承《梦溪笔谈》的实证传统,将工艺鉴赏提升为学问研究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窗户开合状态的动态描写,暗示微雕已超越静态观赏,具有可互动的艺术生命力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罔(wǎng) 贻(yí) 糁(sǎn) 黍(shǔ)

2. 文学常识:王叔远代表明代微雕最高水平;"大苏"特指苏轼

3. 名句理解:"山高月小"句既写实景又隐喻人生境界

4. 核心考点:空间描写顺序、细节描写作用、典故运用意义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因势象形:__________

(2)轩敞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顺着原料形态雕刻物象

(2)高大宽敞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 "箬篷覆之"与"雕栏相望"如何表现雕刻技艺?

答案: 通过船篷材质和栏杆对称的细节,展现雕刻者既注重整体构造又兼顾微观真实的艺术追求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 《核舟记》与《口技》在表现民间技艺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 同:都采用白描手法记录绝技;异:前者侧重空间静态呈现,后者强调时间动态过程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 分析"石青糁之"四字的表达效果

答案: 用矿物颜料的真实感强化微雕可信度,"糁"字生动表现颜料填涂工艺,使文字描写具有视觉质感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