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赏析
本文解析韩愈赠予友人张籍的七绝名篇,通过原文、翻译、注释及鉴赏,展现早春景色的细腻描绘与诗人豁达的人生情怀。
原文
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
唐·韩愈
天街小雨润如酥,
草色遥看近却无。
最是一年春好处,
绝胜烟柳满皇都。
译文
长安街道的细雨滋润如酥油,
远望草色青青近看却难寻。
这正是一年中春光最好的时节,
远胜过皇城烟柳遍布的盛景。
注释
天街:指长安朱雀门大街,唐代政治中心象征。
润如酥(sū):形容雨丝细密柔和如奶油般润泽。
遥看近却无:体现观察视角变化带来的视觉差异,暗含哲理。
绝胜:绝对超越,表达诗人对早春清新之美的偏爱。
创作背景
公元823年韩愈任吏部侍郎时作此诗。时年56岁,历经政治起伏后心态趋于平和。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,排行十八,二人常以诗唱和。诗中"皇都"暗示长安早春景象,反映中唐士大夫对自然美的重新发现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前两句实写早春微雨中的朦胧草色,后两句转为抒情议论,形成由景入情的经典结构。
2. 语言艺术:"润如酥"以味觉通视觉,"遥看近却无"六字精准捕捉视觉错觉,体现观察之细。
3. 思想内涵:突破盛唐咏春诗的富丽倾向,开创以简淡笔墨表现初春神韵的新境界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韩愈此诗展现大家手笔。首句"润如酥"三字堪称炼字典范,将不可触摸的雨丝转化为可感的味觉体验。次句通过视角转换揭示认知规律:宏观与微观视角下的世界呈现不同面貌。后联的对比手法尤为精妙,以满城烟柳的俗艳反衬初春草色的珍贵,体现诗人对新生事物的敏锐感知。
范文二
诗中暗含深刻的生命哲学。"草色遥看近却无"既是写实,亦隐喻理想与现实的距离。韩愈此时虽居高位,却仍保持对细微事物的观察力,这种"于微处见精神"的审美取向,正是其文学革新主张的实践。末句"绝胜"二字斩钉截铁,表明在诗人心中,充满希望的初春远胜繁华的盛春,这种价值判断颇具启示意义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韩愈"文起八代之衰"的文学地位,此诗体现的"以文为诗"特点。
关键字词:酥(sū)、绝胜(绝对超越)、天街(专有名词指长安主干道)。
艺术手法:通感(润如酥)、虚实结合(草色描写)、对比手法(早春与盛春)。
意象分析:小雨象征新生力量,烟柳代表世俗繁华,草色暗示生命萌动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天街:__________
(2)绝胜:__________
答案:
(1)专指长安城朱雀门大街
(2)完全超越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最是一年春好处"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审美取向?
答案:体现诗人偏爱初春的含蓄生机,反对浓艳俗丽的审美趣味,反映中唐士人追求清新自然的文艺风尚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草色遥看近却无"的艺术表现力。
答案:通过视角转换形成审美张力,既准确描写早春草芽若隐若现的物态特征,又暗含"距离产生美"的哲学思考,语言平实而意蕴深远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韩愈此诗与杜甫《春夜喜雨》在描写春雨时的不同侧重点。
答案:韩诗突出雨的"润物"效果,重在表现视觉感受;杜诗强调雨的"发生"过程,侧重听觉描写。前者体现理性观察,后者充满情感体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