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解析
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是《论语·先进》中的经典篇章,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弟子关于人生志向的对话,展现了儒家"各言其志"的教学方式和"礼乐治国"的思想内核。
原文
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
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。
子曰:"以吾一日长乎尔,毋吾以也。居则曰:'不吾知也!'如或知尔,则何以哉?"
子路率尔而对曰:"千乘之国,摄乎大国之间,加之以师旅,因之以饥馑;由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"
夫子哂之。
"求!尔何如?"
对曰:"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,求也为之,比及三年,可使足民。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"
"赤!尔何如?"
对曰:"非曰能之,愿学焉。宗庙之事,如会同,端章甫,愿为小相焉。"
"点!尔何如?"
鼓瑟希,铿尔,舍瑟而作,对曰:"异乎三子者之撰。"
子曰:"何伤乎?亦各言其志也。"
曰:"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"
夫子喟然叹曰:"吾与点也!"
译文
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陪孔子坐着。
孔子说:"我比你们年长几岁,不要因此拘束。平时总说'没人了解我啊',如果有人了解你们,你们会怎么做呢?"
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:"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,夹在大国之间,外有军队侵犯,内有饥荒灾害;让我治理三年,可使百姓勇敢,且懂得道义。"
孔子微微一笑。
"冉求,你呢?"
答道:"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,让我治理三年,可使百姓富足。至于礼乐教化,要等更高明的君子。"
"公西赤,你呢?"
答道:"不敢说能胜任,但愿意学习。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,我愿穿着礼服担任小司仪。"
"曾点,你呢?"
瑟声渐稀,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:"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不同。"
孔子说:"有何妨碍?正是要各言其志。"
曾皙说:"暮春时节,穿上春装,与五六个青年、六七个少年,在沂水沐浴,在舞雩台吹风,唱着歌回家。"
孔子长叹道:"我赞同曾点啊!"
注释
【率尔】轻率急忙的样子。体现子路直爽的性格特征。
【哂】shěn,微笑。此处含善意的批评意味。
【方六七十】指方圆六七十里的城邑。古代"方"指土地面积。
【端章甫】穿着玄端礼服,戴着章甫礼冠。体现公西华对礼制的重视。
【舞雩】yú,鲁国祭天求雨的祭坛。曾皙描绘的图景暗含天人和谐的理想。
创作背景
本篇成于春秋末期,孔子周游列国后返回鲁国设教时期。当时礼崩乐坏,诸侯争霸,孔子通过对话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治世之道。曾皙描绘的田园景象,实为孔子"天下为公"理想的艺术化表达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"总-分"式对话框架,以孔子提问开启,四弟子依次作答,最后孔子点评,形成完整的教学场景。
2. 人物刻画:子路的果敢、冉求的务实、公西华的守礼、曾皙的超脱,通过个性化语言跃然纸上。
3. 思想层次:三位弟子关注具体治国方略,曾皙则上升到精神境界,体现儒家"内圣外王"的辩证关系。
4. 艺术手法:"浴乎沂,风乎舞雩"的白描手法,创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,成为儒家理想社会的经典意象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曾皙之志的深层意蕴看似简单的春日游乐图,实则蕴含儒家最高政治理想。沐浴沂水象征涤荡心灵,舞雩吹风暗喻天人感应,咏歌而归体现民德归厚。这种"不治而治"的境界,正是孔子"无为而治"思想的诗意表达。相较于具体治国方略,孔子更赞赏这种将礼乐教化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。
范文二
对话中的教育智慧全文生动展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。从"毋吾以也"消除学生顾虑,到"何伤乎"鼓励个性表达,最终以"吾与点也"的含蓄评价完成教学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子路"哂之"而不否定,对冉有、公西华不置可否的态度,这种分层评价方式,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艺术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率尔(轻率)、哂(微笑)、方(方圆)、端章甫(礼服礼冠)、舞雩(祭坛)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论语·先进》,反映孔子"各言其志"的教学方式和礼乐思想
3. 核心意象:"浴乎沂"象征精神净化,"咏而归"体现社会和谐
4. 思想要点:儒家"小大之辩"——具体治国与精神教化并重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率尔而对__________
(2)摄乎大国之间__________
答案:
(1)轻率急忙的样子
(2)夹在
解析:需结合人物性格和语境理解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吾与点也"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倾向?
答案:认同将礼乐教化融入日常生活的治国理念,超越具体行政手段,追求精神层面的社会和谐。
解析:要注意孔子对其他弟子志向的隐含态度对比。
三、表现手法
题目:分析"鼓瑟希,铿尔"的描写作用
答案:以声写静,营造沉思氛围;通过动作细节展现曾皙从容的气度,为下文超脱的志向陈述作铺垫。
解析:关注音乐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联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