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智子疑邻原文讲解版

智子疑邻原文讲解版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28

智子疑邻原文讲解版

《智子疑邻》是《韩非子·说难》中的一则寓言,通过简短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偏见与主观判断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入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哲理内涵和现实意义。

原文

《智子疑邻》

宋有富人,天雨墙坏。

其子曰:“不筑,必将有盗。”

其邻人之父亦云。

暮而果大亡其财。

其家甚智其子,而疑邻人之父。

译文

宋国有个富人,因下雨导致墙壁坍塌。

他的儿子说:“不修好墙,一定会遭小偷。”

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。

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。

这家人认为儿子很聪明,却怀疑邻居老人是窃贼。

注释

宋:春秋时期的宋国,今河南商丘一带。

天雨墙坏:因雨水冲刷导致墙体倒塌。“雨”作动词,读yù,意为“下雨”。

筑:修建、修补。

盗:偷窃者。

父:对老年男子的尊称。

亡:丢失,此处指财物被盗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时期社会动荡,韩非子通过寓言阐述游说君王的困难。这则故事反映了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——亲近者易被信任,疏远者则易遭怀疑,与身份亲疏直接相关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仅用五句话完成起承转合,情节紧凑如微型剧本。

2. 语言艺术:“甚智”与“疑”形成尖锐对比,未直接批判却暗含反讽。

3. 思想内核:揭示人类认知的局限性——相同建议因提出者身份不同而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。

4. 现实意义:对现代社会的偏见心理、职场人际关系仍有警示作用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则58字的寓言堪称古代微型小说典范。韩非子用“墙坏-预警-失窃”三幕剧结构,将人性弱点暴露无遗。尤其妙在结局的留白——始终未交代窃贼真相,这种不确定性恰恰强化了主题:人们常将事实判断让位于情感倾向。富人对亲子与邻人的双重标准,正是现代心理学“内群体偏爱”的生动注脚。

范文二

从叙事视角看,作者采用全知视角却刻意隐去关键信息,制造出反讽效果。邻人之父的预警本属善意,却因“非我族类”遭致怀疑,这种认知偏差在当代依然常见。韩非子作为法家代表,实则批判了儒家的“亲亲”伦理——当血缘关系凌驾于事实判断之上,社会公正便难以实现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筑(修建)、亡(丢失)、父(老者)
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韩非子·说难》,战国法家代表作

3. 核心意象:“坏墙”象征防御机制崩溃,“盗”暗指信任危机

4. 哲理考点:主观偏见对客观判断的影响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天雨墙坏 雨:______

(2)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:______

答案:

(1)下雨(动词)

(2)丢失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这则寓言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?

答:揭示了人们常因亲疏关系而对相同意见产生不同判断,批判了以情感代替理性的认知偏差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与《疑人偷斧》相比,两则寓言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?

答:同:都展现先入为主的认知谬误;异:《智子疑邻》侧重身份偏见,《疑人偷斧》强调心理暗示,前者用对比手法,后者以心理变化为主线。

四、现实启示

题目:这则故事对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有何启示?

答:提醒我们应当就事论事,避免因关系亲疏影响判断;在职场评估、司法审判等场景中尤需警惕这种偏见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