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众人抱薪者:从《诗经·小雅·大东》看古代诗人的社会关怀
《诗经·小雅·大东》以冷峻笔触揭露西周时期东方诸侯国的赋税之苦,展现了早期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刻观察。本文通过原文解读、创作背景分析及鉴赏,揭示诗歌中"为众人抱薪"的士人精神。
原文
《小雅·大东》
佚名(周代)
有饛簋飧,有捄棘匕。
周道如砥,其直如矢。
君子所履,小人所视。
睠言顾之,潸焉出涕。
译文
满盘的饭食堆成山,枣木饭勺长又弯。
大路平坦像磨石,笔直如同箭杆般。
贵族老爷踏其上,平民百姓只能看。
回头望着这条路,泪水涟涟湿衣衫。
注释
"有饛(méng)簋(guǐ)飧(sūn)":饛指食物满溢状,簋为食器,飧即晚餐。通过器物细节展现贵族奢靡。
"周道如砥(dǐ)":砥为磨刀石,比喻道路平整,暗指制度严苛。
"睠(juàn)言顾之":睠通"眷",深情回望的动作包含诗人复杂情绪。
末句"潸焉出涕"的"潸"字从水,声符为"散",暗示泪如雨下的离散之悲。
创作背景
西周中期,王室加重对东方诸侯国的赋税征收。据《竹书纪年》载,周懿王时期"王室衰微,诸侯不朝",诗人目睹东方诸国输送贡赋的"周道"上,形成"君子"与"小人"的鲜明对比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设计:前四句铺陈贵族饮食与道路状况,后四句转向阶层对比,末句突然插入抒情主体。
2. 意象运用:"棘匕"(枣木勺)与"如矢"的道路构成刚硬意象群,强化压迫感。
3. 批判维度:表面写道路,实则揭露赋税制度对东方的盘剥,开创"借物讽政"传统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大东》最震撼处在于视觉对照的张力。"有饛簋飧"的特写与"周道如砥"的广角形成空间对峙,贵族宴饮的私密场景与公共道路的开放空间构成双重批判。诗人以"棘匕"的粗粝质感对应道路的冰冷平整,物质符号背后是制度性压迫。清代学者方玉润指出"周道"实为"输赋之道",这条连接西周都城与东方的要道,成为诗歌中最沉重的意象。
范文二
末句的抒情突变值得玩味。前六句保持客观描述后,"睠言顾之"突然引入观察者视角。这个转身回望的动作,使诗歌从社会记录升华为士人忏悔。东汉郑玄注"君子"为"在位者",而"小人"即"庶民",诗人站在道路边缘的观察位置,既不属于享受簋飧的阶层,又超越只能远观的庶民,这种夹缝中的立场,恰是古代知识分子社会良知的体现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饛(méng,满溢状)、簋(guǐ,食器)、砥(dǐ,磨刀石)、睠(juàn,回顾)
2. 文学常识:中国现存最早的现实主义诗篇之一,"赋比兴"中"赋"手法的典型运用
3. 意象体系:道路意象(制度压迫)、饮食意象(阶层差异)、泪意象(士人忧患)
4. 思想内涵:揭露赋税不公,展现早期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意识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有捄棘匕:__________
(2)周道如砥:__________
答案:
(1)弯曲的
(2)磨刀石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君子所履,小人所视"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?
答案:揭示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,贵族享有特权道路使用权,平民只能旁观,体现尖锐的阶层对立。
三、表现手法
题目:分析"周道如砥,其直如矢"的双重含义。
答案:表面形容道路平整笔直,实则暗讽西周赋税制度如箭矢般直刺东方诸国,体现"赋"手法直陈其事的特点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