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酒原文阅读版
《春酒》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创作的田园诗代表作,通过描绘乡村春日酿酒场景,展现农家淳朴生活与诗人超然心境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诗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与艺术手法。
《春酒》·陆游
腊月酿成春酒香,
邻翁扶醉过茅堂。
草堂日暖眠初起,
花径风微踏浅霜。
译文
腊月酿好的春酒散发醇香,
邻家老翁带着醉意走过草堂。
在阳光温暖的茅屋午睡初醒,
踩着薄霜漫步微风轻拂的花径。
注释
【春酒】古代冬季酿造、春日饮用的米酒。《诗经·豳风》有"为此春酒"记载
【扶醉】醉后需人搀扶,此处反用为主动醉态,体现农家率真
【茅堂】茅草屋顶的屋舍,点明乡村环境
【花径】暗用杜甫"花径不曾缘客扫"典故,表现隐居意趣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陆游75岁退居山阴时期。经历宦海浮沉后,诗人长期隐居镜湖畔,将生活观察融入诗作。南宋农村酿酒风俗与晚年淡泊心境,共同催生此田园佳作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四句分别写酒香、醉客、闲居、漫步,形成完整生活画面
2. 语言艺术:"扶醉""踏浅霜"等动态描写使场景鲜活
3. 思想内涵:通过日常细节展现返璞归真的生命境界
4. 表现手法:以声觉(酒香)、视觉(茅堂)、触觉(日暖)多维呈现意境
范文一
陆游以白描手法构建诗意空间。首句"腊月酿成"点明时间跨度,酒香成为连接劳动与享受的媒介。邻翁形象极具张力,既显示乡邻亲密,又以"扶醉"的诙谐笔触消解传统醉汉形象。后两句转向诗人自身,用"眠初起"与"踏浅霜"的细微动作,展现隐居者从容不迫的生活节奏。全诗未直接抒情,而闲适之趣自然流淌。
范文二
诗中暗含深刻的生命体验。"春酒"作为核心意象,既是农耕文明的产物,又象征岁月的沉淀。诗人将酿酒过程隐去,直接呈现结果,这种留白手法引发对时间力量的思考。尾句"浅霜"意象尤为精妙,既实写早春薄霜,又隐喻人生暮年的通透。四句诗构成微缩的生态循环:人类劳作(酿酒)—社群互动(醉翁)—个体休憩(眠起)—自然对话(踏霜)。
关于《春酒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【文学常识】陆游号放翁,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,存诗九千余首
【重点字词】酿(niàng)、茅(máo)、径(jìng)、缘(yuán)
【意象体系】春酒(劳动成果)、茅堂(简朴生活)、花径(隐逸情趣)
【意境特征】平淡中见真淳,细节处显境界
【艺术手法】白描叙事、意象叠加、以动写静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"扶醉"在诗中的特殊用法
答案:此处活用为主动态,描写邻翁带着醉意自行走动的情态,表现农家饮酒的率真之趣
二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花径风微踏浅霜"的描写技巧
答案:通过"踏"字将视觉(花径)、触觉(风微)、听觉(踏霜)感官联通,以细微动作展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。浅霜意象既点明早春时令,又暗喻晚年心境的澄明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陆游《春酒》与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的田园诗差异
答案:陆诗侧重个体生活片段,语言更简练;孟诗完整叙述访友过程,结构更严谨。陆游通过酿酒细节表现劳动之美,孟浩然则突出"把酒话桑麻"的社交场景。二者共同体现对朴素生活的诗意发现。
四、主旨理解
题目:诗中"邻翁扶醉"与"诗人踏霜"两个场景有何内在关联?
答案:前者展现乡村人际关系的淳朴,后者表现诗人与自然的交融,共同构成理想生活的两个维度。醉翁的喧闹与踏霜的静谧形成互补,揭示"闹中取静"的生命智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