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骚原文及译文注释
《离骚》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,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抒情诗。本文提供完整原文、白话译文、详细注释,并解析其浪漫主义风格与忠贞爱国思想。
原文
离骚
屈原
帝高阳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。
摄提贞于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
皇览揆余初度兮,肇锡余以嘉名:
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。
纷吾既有此内美兮,又重之以修能。
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。
汨余若将不及兮,恐年岁之不吾与。
朝搴阰之木兰兮,夕揽洲之宿莽。
译文
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,父亲名叫伯庸。
岁星在寅年的正月,庚寅日我降生。
父亲观察我的生辰,赐给我美名:
给我取名"正则",表字"灵均"。
我已有众多内在美德,又加之外在才能。
身披江离与白芷,将秋兰结成佩饰。
时光飞逝我追赶不及,唯恐岁月不等我。
清晨摘取山坡木兰,傍晚采撷水洲宿莽。
注释
帝高阳:楚国王室始祖,传说中五帝之一的颛顼(zhuān xū)。
摄提:古代星历术语,指寅年。"贞于孟陬"即正月。
江离、辟芷:香草名,象征高尚品德。"辟"读bì,幽深之意。
纫(rèn):连缀编织。《楚辞补注》:"纫,索也,谓结为佩带。"
创作背景
公元前4世纪末,屈原遭楚怀王疏远放逐。楚国政治腐败,强秦虎视眈眈。诗人将忧愤之情融入瑰丽想象,通过香草美人意象,构建出中国诗歌史上首个完整的象征体系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全诗373句,分三大段落。开篇自叙身世,中段神游求索,结尾以身殉志。
2. 比兴手法:开创"香草美人"传统,用"江离""秋兰"喻美德,以"众女嫉余"喻谗臣。
3. 语言创新:大量使用"兮"字句,突破《诗经》四言体,奠定楚辞句式基础。
范文一
《离骚》的时空穿越艺术在首段即有体现。诗人将个人生辰纳入"摄提贞于孟陬"的宏大天象系统,通过星象与植物的意象叠加,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神秘氛围。这种将微观生命与宇宙规律相联系的思维,直接影响后世李白"天生我材必有用"的自我认知方式。
范文二
屈原对时间的焦虑具有现代性。"汨余若将不及兮"的急迫感,不同于孔子"逝者如斯"的哲思,而是个体生命在政治理想压迫下的具象化呈现。清代蒋骥《山带阁注楚辞》特别指出,这种时间意识是屈原区别于其他先秦诗人的重要特征。
关于《离骚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、"楚辞体"开创者、刘勰称"惊采绝艳,难与并能"。
意象系统:香草(内美)、美人(理想)、鸷鸟(孤高)、萧艾(谗佞)。
名句理解:"路漫漫其修远兮"体现求索精神,"长太息以掩涕兮"展现忧患意识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:
(1)纫秋兰以为佩:__________
(2)扈江离与辟芷:__________
答案:
(1)连缀编织
(2)披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迟暮"表达了什么情感?
答案:通过草木凋零与美人衰老的双重意象,抒发对时光流逝、理想难酬的深切忧虑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离骚》与《诗经》比兴手法有何差异?
答案:《诗经》比兴多取材日常劳动,《离骚》则构建系统象征体系;前者重现实关联,后者具超现实色彩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