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归去来辞原文全文

归去来辞原文全文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28

归去来兮辞:陶渊明的精神返乡与田园咏叹

引导语:东晋诗人陶渊明以《归去来兮辞》宣告与官场的决裂,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诗意描绘,展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精神自由的永恒追寻。本文将呈现完整原文、白话译文及多维解读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标志性隐逸文学的思想内核与艺术成就。

《归去来兮辞》原文

【晋】陶渊明

归去来兮,田园将芜胡不归?

既自以心为形役,奚惆怅而独悲?

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

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

舟遥遥以轻飏,风飘飘而吹衣。

问征夫以前路,恨晨光之熹微。

白话译文

回去吧,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何还不回?

既然让心灵被形体奴役,为何还要独自惆怅伤悲?

明白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,却知道未来尚能补救。

确实走入迷途还不算太远,已觉悟现在的选择正确而过去错误。

小船轻快地漂荡前行,微风徐徐吹拂衣衫。

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,遗憾晨光还是这般朦胧。

注释

【心为形役】心灵被身体欲望驱使,指违心做官。陶渊明以此解释自己出仕的矛盾心理。

【熹微】xī wēi,晨光微明。这个意象既写实景,又暗喻诗人对未来的朦胧期待。

【迷途】典出《离骚》"回朕车以复路兮,及行迷之未远",陶渊明化用屈原句式强调及时醒悟。

【舟遥遥】连用叠字"遥遥""飘飘",通过轻快的节奏感传递解脱后的舒畅心境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405年,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八十余日,逢郡遣督邮至县,属吏告知应束带相见。诗人叹曰:"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。"即日解印去职,并作此辞。当时门阀士族垄断仕途,政治腐败黑暗,陶渊明的选择具有知识分子保持人格独立的文化象征意义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创新:打破传统辞赋铺陈惯例,采用"抒情-叙事-议论"三重结构,开篇直抒胸臆,中段细描归途,结尾升华哲理。

2. 意象体系:构建"归舟-衡宇-三径-孤松"等系列田园意象,与"樊笼-尘网"的官场意象形成强烈反差。

3. 语言张力:在"胡不归"的急切追问与"抚孤松"的悠然静观间形成情感节奏的跌宕变化。

4. 哲学深度:将庄子"形役"思想转化为具体的生命实践,开创了中国文人"穷则独善其身"的精神范式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归去来兮辞》最动人的是其情感的真实性。当陶渊明写下"田园将芜胡不归"时,不仅是陈述事实,更是灵魂的自我拷问。七个字的开篇包含三重力量:"归去来兮"的决绝语气,"田园将芜"的现实紧迫,"胡不归"的反诘力度。这种情感表达不同于后世隐士的刻意超脱,而是充满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挣扎痕迹。诗人用"舟遥遥"的具象动态平衡了"心为形役"的抽象思考,使哲学命题获得了可感知的审美形式。

范文二

陶渊明的伟大在于将日常生活诗化为精神符号。"三径就荒"的庭院,"携幼入室"的场景,"眄庭柯以怡颜"的细节,这些看似平凡的描写实则是经过美学提纯的生命仪式。诗人通过空间叙事完成精神建构:从官场到田园的物理位移,对应着从异化到本真的心理回归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云无心以出岫"的意象,既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记录,又暗喻着诗人追求"无心"即去除机心的生存境界,这种物我互释的手法直接影响了下盛唐山水诗派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

芜(wú):荒废

奚(xī):为什么

飏(yáng):飘扬

熹微(xī wēi):晨光微明

2. 文学常识:

辞:介于诗文之间的文体,源自楚辞,讲究押韵和铺排

三径:典出《三辅决录》,指隐士居所

3. 核心意象:

"松菊"象征高洁品格

"归鸟"隐喻精神返乡

4. 思想主旨:

对官场异化的批判

对自然人性的回归

儒道思想在生活实践中的融合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心为形役:__________

(2)三径就荒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心灵被身体欲望驱使

(2)隐士的庭院已经荒芜

解析:需结合道家思想理解"形役","三径"是固定典故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云无心以出岫,鸟倦飞而知还"反映了怎样的生命态度?

答:通过自然现象的观察,表达顺应本性、返归自然的人生哲学。云的无心飘荡与鸟的倦飞知返,都是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象征。

解析:这两句体现了陶渊明"物我合一"的观物方式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归去来兮辞》与王维《山居秋暝》在表现隐逸情怀上有何异同?

答:相同处都赞美田园生活;不同在于陶渊明强调主动选择的过程性与挣扎感,王维则呈现静观自得的审美境界。前者更具行动性,后者更具禅意。

解析:注意时代背景差异,陶处晋宋易代之际,王在盛唐时期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"的现实意义?

答案示例:这句话揭示人应理性看待过去失误,把握未来可能。在当代社会,启示我们不要沉溺于遗憾,而要积极规划人生,体现东方文化"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"的智慧。

解析:引用时需注意古今语境的转换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