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参考资料> 强项令原文及翻译

强项令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4 18:34:28

强项令原文及翻译:汉代豪强治理的法治标本

东汉董宣的《强项令》以刚直执法闻名,展现古代清官不畏权贵的风骨。本文完整呈现原文、白话译文及深层解读,揭示汉代豪强治理的法治困境。

强项令

东汉·董宣

诏书特下,拜为洛阳令。

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,

因匿主家,吏不能得。

及主出行,而以奴骖乘,

宣于夏门亭候之,乃驻车叩马,

以刀画地,大言数主之失,

叱奴下车,因格杀之。

白话译文

皇帝特下诏书,任命董宣为洛阳县令。

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在光天化日下杀人,

躲藏在公主府中,差役无法抓捕。

等到公主外出时,让这个家奴陪乘,

董宣在夏门亭等候,拦住马车勒住马缰,

用刀在地上画线,高声列举公主过失,

呵斥家奴下车,当场击杀。

注释

苍头:汉代对奴仆的称呼。"苍"指青色头巾,为奴仆标识。

骖乘:古代乘车时居于车右的陪乘人员,此处指贴身随从。

格杀:依法击杀。汉代《捕律》规定,拒捕者格杀勿论。

刀画地:古代执法仪式,象征划定义务界限,具法律威慑力。

创作背景

光武帝建武年间,豪强势力猖獗。湖阳公主为刘秀长姐,其家奴仗势行凶。董宣时任洛阳令,面对"京师豪贵戚里"的复杂局面,此事成为检验皇权与法治关系的典型案例。

作品解析

1. 叙事结构:采用"背景-冲突-高潮"三阶段,仅七句即完成完整事件叙述。

2. 动词运用:"叩""画""叱""格"四个动作连贯有力,塑造刚烈形象。

3. 法治思想:体现"刑无等级"的法家主张,突破"刑不上大夫"传统。

4. 艺术留白:省略公主反应与后续处理,强化执法瞬间的戏剧张力。

范文一

《强项令》最震撼处在于其空间场景的塑造。夏门亭这个普通的城郊驿亭,因执法行为转化为法治精神的象征场域。董宣"刀画地"的动作,实则是以有形之刀划定无形法度,将流动的道路转变为临时法庭。这种空间转化艺术,使静态文本获得动态表现力。

文中"大言数主之失"的声景描写尤具深意。在等级森严的汉代,地方官员直面皇族"大言",需要何等勇气。史载董宣"年七十四卒于官",这种不畏死的刚直,正是东汉"清流"精神的早期体现,为后世《后汉书·酷吏传》的书写奠定基调。

范文二

从法律文书角度看,《强项令》堪称汉代判词的文学化呈现。全文仅65字,却完整包含案件要素:当事人(公主苍头)、罪行(白日杀人)、执法程序(驻车叩马)、处置结果(格杀之)。这种极简叙事与汉代司法文书"辞约而旨丰"的特点一脉相承。

值得注意的是"因匿主家"与"因格杀之"的两个"因"字。前者揭示豪强包庇的常态,后者展现执法者的因果逻辑。司马迁曾言"法令者治之具",董宣正是通过这种果决执法,将法律文本转化为治理实践,成为汉代"循吏"的典范。

关于《强项令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董宣位列《后汉书·酷吏传》,该传专记执法严厉的官员。

关键字词:骖乘(cān shèng)指陪乘;格杀(gé shā)指依法击杀。

历史背景:反映光武中兴时期打击豪强的政治需要。

法治思想:体现"法不阿贵"的法治原则,突破"亲亲尊尊"传统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苍头:__________

(2)骖乘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汉代对奴仆的称呼

(2)古代乘车时居于车右的陪乘人员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以刀画地"这一细节有何象征意义?

答案:象征划定法律界限,展现执法权威,具有仪式感和威慑力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强项令》与《张衡传》中的执法描写有何不同?

答案:《强项令》突出刚性执法,《张衡传》侧重科技治狱,体现汉代法治的多元形态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《强项令》事例论证"法律面前人人平等"?

答案:董宣不避权贵执法,证明法治的核心在于普遍适用性,皇权亦需受法律约束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