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陵君窃符救赵原文讲解
本文围绕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中"信陵君窃符救赵"的经典故事展开,解析战国时期贵族义士的胆略与智慧。读者将通过原文、译文、背景解析及鉴赏,深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政治意义与文学价值。
原文
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(节选)
司马迁
公子患之,数请魏王,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。
魏王畏秦,终不听公子。
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,计不独生而令赵亡,
乃请宾客,约车骑百余乘,欲以客往赴秦军,与赵俱死。
译文
信陵君为此十分忧虑,多次请求魏王出兵,又派门客辩士用各种理由劝说魏王。
魏王畏惧秦国,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建议。
公子估计终究不能征得魏王同意,决计不能独自偷生而使赵国灭亡,
于是邀请门客,准备百余辆战车,打算带着门客冲向秦军,与赵国共存亡。
注释
"说王万端":用各种理由劝说。"说"读shuì,意为游说。
"自度":自我估量。"度"读duó,意为揣测。
"约车骑":准备战车马匹。"约"在此指筹备。
艺术表现:通过"患""请""说"等动词的连续使用,展现信陵君救赵的迫切心情。
创作背景
公元前257年,秦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。信陵君姊为赵国平原君夫人,多次求援。魏王虽派晋鄙率军十万救赵,但因惧怕秦国而令军队停留观望。这一事件展现了战国后期合纵连横的复杂局势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司马迁采用"困境-抉择-行动"的三段式叙事,情节紧凑。
2. 语言特色:善用短句与动词,如"患""请""说""度"等,体现历史叙事的动态感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窃符事件,既表彰信陵君的义胆,又暗讽魏王的怯懦。
4. 艺术手法:运用对比手法,将信陵君的果敢与魏王的畏缩形成鲜明对照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段叙事最动人处在于展现了中国古代贵族"士为知己者死"的精神传统。信陵君"计不独生而令赵亡"的决断,超越了政治利害的考量,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"义"的最高准则。司马迁用"约车骑百余乘"的细节描写,既表现了战争的紧迫感,又暗示了信陵君赴死的悲壮。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相连的叙事方式,成为后世"侠义精神"的文学原型。
范文二
从政治智慧角度看,窃符事件展现了战国谋士的应变能力。在魏王拒绝出兵的死局中,信陵君通过如姬窃取兵符,击杀晋鄙夺取军权,最终成功救赵。这一系列行动既有违礼法又合乎道义,构成典型的"非常之谋"。司马迁通过这个案例,揭示了战国时期"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"的政治哲学,也为后世提供了处理政治危机的经典范本。
关于窃符救赵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患(忧虑)、说(shuì,游说)、度(duó,揣测)、约(筹备)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史记》列传部分,反映司马迁"不虚美,不隐恶"的史笔
3. 知识要点: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,窃符事件发生于前257年
4. 意象意境:"车骑百余乘"象征武力,"与赵俱死"体现牺牲精神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说王万端:__________
(2)自度:__________
答案:
(1)劝说
(2)自我估量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欲以客往赴秦军,与赵俱死"反映了信陵君怎样的品质?
答案:体现了信陵君重义轻生、勇于担当的贵族精神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信陵君窃符与荆轲刺秦两个事件的异同。
答案:相同点都体现"士为知己者死"的精神;不同点在于信陵君成功解围而荆轲失败,前者侧重政治智慧,后者侧重个人勇武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计不独生而令赵亡"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用双重否定句式强化决绝语气,"独生"与"令亡"形成道德拷问,突出信陵君的价值选择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