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雪歌送武判官原文赏析
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,以奇丽雪景烘托送别之情,展现了盛唐边塞诗的雄浑气象。本文将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,揭示诗中壮美与哀婉交织的艺术境界。
原文
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
岑参〔唐代〕
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。
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
散入珠帘湿罗幕,狐裘不暖锦衾薄。
将军角弓不得控,都护铁衣冷难着。
瀚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。
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。
纷纷暮雪下辕门,风掣红旗冻不翻。
轮台东门送君去,去时雪满天山路。
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。
译文
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,塞外八月已漫天飞雪。
仿佛一夜春风吹来,千万棵梨树花开如雪。
雪花飘入珠帘浸湿罗幕,狐裘不暖锦被也显单薄。
将军冻僵双手拉不开角弓,都护铁甲冰冷难以穿着。
沙漠纵横凝结百丈寒冰,长空阴云如愁绪凝固万里。
中军帐里设宴饯行归客,胡琴琵琶羌笛齐奏别曲。
黄昏时大雪纷飞辕门外,寒风撕扯红旗却冻得不能翻卷。
在轮台东门外送你远行,离去时积雪铺满天山道路。
山路迂回很快看不见你,雪地上只留下马蹄印迹。
注释
白草折:西北地区牧草名,干枯时呈白色。"折"字突出风力之猛。
梨花开:以春日梨花喻雪,化寒为美,是岑参独创的奇绝比喻。
阑干(lán gān):纵横交错貌,此处形容冰裂纹路。
风掣红旗:"掣"(chè)字拟人化描写,展现风力与严寒的对抗。
空留马行处:结句留白,马蹄印成为情感载体,余韵悠长。
创作背景
天宝十三载(754年),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,于轮台幕府送同僚武判官回长安。时值西域八月飞雪的极端气候,诗人将边塞苦寒与豪迈离情熔铸为诗。安史之乱前夜的盛唐气象,赋予作品既雄壮又苍凉的双重底色。
作品解析
结构特色:前八句集中写雪,后八句转入送别,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呈螺旋式递进。
语言艺术:"忽如"句打破时空逻辑,将朔雪转化为春景,体现浪漫主义想象。
意象系统:构建"白草-飞雪-冰凌-愁云-红旗"的冷色调意象群,又以乐声点缀暖意。
情感张力:通过"不得控""冷难着"等细节,展现戍边将士的艰苦与坚韧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"梨花开"的比喻颠覆传统咏雪范式。诗人将苦寒的塞外雪景,突然转换为记忆中长安春日的梨园胜景,在极端对立中达成审美统一。这种瞬间的感官错位,既缓解了戍边者的思乡之苦,又以乐景写哀情,暗含对中原繁华的深切怀念。比喻背后,是盛唐文人特有的生命张力和超越现实的精神气度。
范文二
末四句的送别场景充满电影镜头感。"冻不翻"的红旗成为视觉焦点,其凝固状态恰似离别的瞬间定格。雪地马蹄印的特写镜头,替代了直接抒情,留下无限想象空间。这种以物象收束情感的手法,比直抒胸臆更符合边塞将士克制隐忍的性格特征,也体现了唐诗"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"的美学追求。
关于《白雪歌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字词读音:阑干(lán gān)、风掣(chè)、锦衾(qīn)
文学常识:岑参与高适并称"高岑",为边塞诗派代表;此诗属七言歌行体
艺术手法:比喻(梨花开)、夸张(百丈冰)、视听结合(胡琴句)
意象解析:"红旗"象征戍边意志,"愁云"暗示离情别绪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控:__________
(2)掣:__________
答案:
(1)拉开(角弓)
(2)拉扯
解析:"控"本义为操纵,此处特指拉弓动作;"掣"强调风力之猛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瀚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"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答案:通过夸张手法描写边塞极寒景象,将自然环境的严酷与离别愁绪相互交融,体现戍边将士面对艰难时的复杂心境。
解析:两句空间描写由地面延伸至天空,形成立体化的情感空间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在送别场景描写上的差异。
答案:岑诗以动态雪景为背景,突出环境险恶;王诗以"客舍青青"的静景切入,更重情感含蓄。前者显盛唐气象,后者具山水诗韵味。
解析:边塞诗与田园诗的不同审美取向造就表现差异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