沁园春·雪原文全文及深度解析
《沁园春·雪》是毛泽东诗词中的巅峰之作,以壮阔的北国雪景为背景,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历史豪情。本文将完整呈现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,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经典词作。
沁园春·雪
毛泽东
北国风光,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。
望长城内外,惟余莽莽;大河上下,顿失滔滔。
山舞银蛇,原驰蜡象,欲与天公试比高。
须晴日,看红装素裹,分外妖娆。
江山如此多娇,引无数英雄竞折腰。
惜秦皇汉武,略输文采;唐宗宋祖,稍逊风骚。
一代天骄,成吉思汗,只识弯弓射大雕。
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
译文
北方的景象,千里大地冰封冻结,万里长空雪花飞舞。
眺望长城内外,只剩下白茫茫一片;黄河上下游,立刻失去了奔涌的波涛。
群山如银色长蛇舞动,高原似白色巨象奔驰,想要与苍天比试高低。
等到晴天时,看红日映照白雪,景色格外艳丽动人。
江山如此美丽动人,引得无数英雄争相倾倒。
可惜秦始皇汉武帝,稍欠文学才华;唐太宗宋太祖,略少诗文风雅。
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,只知道拉弓射大雕。
这些人物都已过去,真正称得上风流人物的,还要看今天的人们。
注释
【莽莽】mǎng mǎng:形容原野辽阔,无边无际。
【顿失滔滔】指黄河因冰封而停止奔流,"顿"强调变化的突然性。
【蜡象】白蜡颜色的象,比喻雪后高原的形态,与"银蛇"形成动物意象对仗。
【折腰】本义弯腰行礼,此处引申为崇拜敬仰。
【风骚】原指《诗经》中的《国风》和《楚辞》中的《离骚》,代指文学才华。
创作背景
1936年2月,毛泽东率红军东征抗日途经陕北清涧县,遇大雪登高远眺后所作。当时中央红军刚结束长征,抗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,词中"今朝"暗指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使命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上阕写景下阕抒怀,符合传统词牌格式。由实景到虚境,最终落点于现实抱负。
2. 语言艺术:动词"封""飘""舞""驰"动态传神;"银蛇""蜡象"比喻新奇;"惜""略输""稍逊"等词体现历史评价的辩证态度。
3. 思想内涵:突破传统咏雪诗词的格局,将自然意象与历史观照相结合,展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。
范文一
《沁园春·雪》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空间维度的立体建构。上阕以"千里""万里"展开横向空间,用"望"字提升观察高度,再通过"欲与天公试比高"形成垂直空间张力。这种多维视角的运用,使北国雪景既具辽阔感又含崇高美。下阕转入时间维度,五千年历史如画卷展开,最终以"今朝"收束,形成时空交织的壮阔意境。毛泽东创造性地将传统山水词的写景手法,转化为展现革命者宇宙观的载体。
范文二
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体现独特的价值标准。列举的秦皇汉武、唐宗宋祖均为传统史书中的明君典范,词人却以"略输文采""稍逊风骚"进行臧否。这种不以功业论英雄,而重视文化修养的评判角度,反映了毛泽东作为诗人政治家的双重身份认知。结尾"风流人物"的定位更突破阶级局限,既包含对劳动群众的礼赞,也暗喻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。这种历史观在古典诗词中具有革命性意义。
关于《沁园春·雪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莽莽(mǎng)、折腰(zhé yāo)、风骚(fēng sāo)、妖娆(yāo ráo)
2. 文学常识:创作于1936年,属豪放派词作,词牌"沁园春"源自东汉沁水公主园林典故
3. 艺术手法:动静结合(冰封/雪飘)、虚实相生(实景/历史)、比喻夸张(银蛇蜡象)
4. 意象系统:冰雪意象象征纯洁与考验,历史人物群像构成纵向对比维度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词中的意思:
(1)顿失滔滔:__________
(2)竞折腰:__________
答案:
(1)突然消失
(2)争相崇拜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"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?
答案:既包含对历代英雄的客观评价,更强调当代人创造历史的自信,体现无产阶级的革命豪情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山舞银蛇,原驰蜡象"的艺术表现力
答案:运用动态化比喻,将静态雪山比作舞动的银蛇和奔跑的白象,化静为动增强画面活力;"舞""驰"二字精准传神,赋予自然景物生命气韵;色彩搭配形成视觉冲击,体现雄浑壮美的美学风格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