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管齐下金银花原文全集
引导语:本文围绕明代诗人王磐的《双管齐下金银花》,解析其咏物抒怀的创作手法,揭示金银花意象背后的文人风骨与生命哲思。
原文
《双管齐下金银花》
明·王磐
双管齐下金银花,
一脉清香透碧纱。
不随桃李争春色,
独向风霜展素华。
译文
两枝金银花并蒂绽放,
缕缕清香穿透绿色纱帘。
不屑与桃李争夺春光,
偏在风霜中舒展洁白芳华。
注释
双管:指金银花并蒂生长的特性,喻指双重品质。
碧纱:古代窗纱,此处象征世俗的遮蔽。
素华:白色花朵,暗喻高洁品格。
典故:化用陶渊明"采菊东篱下"的隐逸意象。
艺术表现:以对比手法突出金银花"不争春"的孤傲。
创作背景
嘉靖年间,王磐因直言进谏遭贬,借金银花表达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立场。明代中期党争激烈,此类托物言志诗作盛行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两句状物,后两句抒情,符合咏物诗典型范式。
2. 语言:"透"字动态呈现香气穿透力,"展"字凸显生命张力。
3. 思想:继承屈原"香草美人"传统,体现士大夫精神坚守。
4. 艺术:白描与象征结合,物我交融境界浑然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人以显微镜般的观察捕捉金银花特性。"双管"既是写实,又暗喻文武双全的理想人格。后两句将植物习性升华为道德选择,风霜中的素华恰似乱世中的清流,这种"物性即人性"的写法,比兴手法运用得不着痕迹。
范文二
作品在28字中完成三次转折:从形态到气味,从嗅觉到视觉,从自然现象到人文精神。"争春色"与"展素华"形成强烈反差,这种对抗性意象并置,折射出明代文人面临的政治困境与精神突围。
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管(古义指中空茎干)、缘(因为)、素(白色/纯洁)。
文学常识:咏物诗发展脉络、明代台阁体与性灵派之争。
意象分析:金银花象征坚韧与高洁双重品格。
意境特征:清冷孤高与生机盎然的矛盾统一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"双管"在诗中的特殊含义。
答案:既指金银花的并蒂形态,又暗喻文人应兼具才德双修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"不随桃李争春色"的深层寓意。
答案:表明诗人拒绝趋附权贵、保持独立人格的立场,桃李喻指得势的当权派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陆游《卜算子·咏梅》的抒情方式。
答案:王诗侧重道德宣言,陆词重在生命体验;前者理性象征,后者感性寄托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本诗,论述传统文化中"花品即人品"的审美观念。
答案示例:中国咏物诗通过物象特征投射人格理想,如梅之孤傲、莲之清廉,金银花的"双管"特性正契合儒家"文质彬彬"的君子标准。
